据财政部公布,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6867.47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123.65亿元,增长19.6%。这也是今年全国财政收入首现两位数的大幅度增长。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486.84亿元,同比增长15.9%;地方本级收入3380.63亿元,同比增长23.5%。
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29530.07亿元,同比下降6%;非税收入4446.07亿元,同比增长31.4%。主要收入项目的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63.1%(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收入因素实际增长7.4%),营业税同比增长6.4%,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13.8%。
从上半年走势看,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9.9%,5月份增长4.8%,6月份增长19.6%,近两个月收入增幅逐步回升。
关于财政收入上涨的原因分析,财政部是这样解释的:
财政收入回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回暖在营业税等相关税收上有所体现;以及5、6月份清理补缴去年欠缴的收入等增加了一些一次性收入,非税收入也相应增收;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提高成品油消费税替代公路养路费等6项收费,且近月成品油销量增加带动消费税大幅增长,提高卷烟消费税也增加部分收入等。
显然这种解释显得过于专业意味,而且有意回避了比较敏感的房地产业。从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有几个数据耐人寻味,一是地方本级收入同比增长了23.5%,比中央本级收入高了7.6%;二是非税收入增长了31.4%。这两个数据非常清楚地表明6月份财政收入的最大贡献者是房地产业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房地产交易相关税。
因此,房地产观察者许子枋认为:其他税收的支持作用有,只有房地产业的回热才是6月财经收入大涨的真实因素。
这些从土地交易数据也可得到佐证:
数据一: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供应总量同比增加12.6%,
数据二: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8%。这是自年初以来,国内房屋销售价格同比首次上涨,更是环比的连续4个月上涨。
目前这种回暖是否就意味着真正的经济复苏呢?
与财政部的解释相反,我认为,营业税等相关税收的增长并不表征经济回暖。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13.8%,才明确表明实体经济还是萎靡不振,任重道远。
但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点,有经济学专业训练的人都能分析出来。我觉得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在财政部的解释里,提了汽油和卷烟,就是只字不提房地产的核心贡献,对非税收入增长如此之高也语焉不详,这就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
这仅仅只是一个不小心的忽略吗?显然不是,这反映了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微妙态度。房地产业所滋生的泡沫一直以来并不是中央政府内心所首肯的,但只有房地产业才具有强大的产业拉动力,才能成为拉动中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一匹识途老马。政府所一直忌讳的,正是房价的民生敏感性,再加上它所滋生的泡沫所伴随的对未来经济的危害。
这才是财政部解释数据背后微妙处的真义,我们对这些有了直觉,我们就会知道政府对房地产业的真实态度:房地产泡沫暂可行,但不可久!意识到这些,也许我们就能在企业的房地产战略或个人投资战略上洞察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