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英,女,汉族,1932年生于重庆江北区唐家沱。中共党员。1951年进入望江机器厂工作,期间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先后改进零部件加工方法10多次,提高功效1倍至30倍。1956年和1959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见到毛主席,并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观礼。曾作为唯一的工人代表加入中国妇女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2周年庆典。
在我经历过的采访对象中,唐志英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她是建国初期就扬名军工系统的革新能手、全国劳模;她年近耄耋,几十年间人生由辉煌而至寂寞,湮没在茫茫人海之中,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名字,更没有多少人了解她花一般绚丽的过去;除了几张近年来获得的街道上和区里发的奖状之外,她没有留下任何历史的资料和图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陌生的老人,仅仅在见面两个小时以后,就让我对她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如花青春 名震神州的技术革新能手
入伏不久,天气暴热,考虑到老人常年寄居在外孙女家,房屋狭小,去家中采访多有不便,我约老人去附近的金源大酒店咖啡厅见面。7月17日上午10时,老人如约而至。
令我吃惊的是,77岁的唐志英打扮入时,穿着得体,精神面貌相当的好,未等我细说来意,她便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的过去。我暗喜,这是一位优秀的被采访者。
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唐志英的命运。
1948年,年仅16岁的她就由父母作主嫁给了大他十岁的望江厂八级技工李绳益,并接连生了两个女儿。父母亲是唐家沱的城市贫民,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把女儿嫁给有技术有依靠的工人,这辈子就不愁吃不愁穿了,女儿家会有啥前途呢,这是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形成的旧俗定规,唐志英同样背离不了。
可唐志英恰恰背离了旧俗定规。1951年1月,未满19岁的唐志英与300多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起考入望江机器厂,成为新时代的学徒工,成为新中国的“军工人”。从此,她走进了新天地,开始了新生活。唐志英小学毕业,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她是车工学徒,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于是她白天跟班劳动,晚上补习三角、几何,一直从初中学到高中。
唐志英聪明伶俐,对只长她几岁的师傅毕恭毕敬,每天早早去到车间,打扫卫生,擦拭机床,给师傅倒好茶水,师傅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徒弟,也就把自己最好的技术教给她。不到一年时间,她就通过考试跳过了学徒工必须经历的几个阶段,直接考上了二级技工。这事轰动了全厂,她是全部300多名学工中绝无仅有的一位,在100多位女学工里更是一花独艳。
这一次小露锋芒让唐志英精神大振,她干脆把孩子交给奶妈去带,一头钻进了车间。人家下班回家了,她吃了晚饭接着干,不干到12点不回家。时值抗美援朝高潮,前方急需武器装备,唐志英晓得她多干一点就是为祖国出力,就会让前方将士少一点牺牲。
唐志英说,不是没有阻力,工友们中也有不理解他的,也有风言风语,但是她顾不上,也没心思去管。由于她的好学上进,每年考试她都要晋级,很快就成了年轻的老师傅了,但她依然勤学不辍,苦干不息。那时一个月只有10来块钱,更没有加班工资,可大伙的劲头就是高,那是一股爱国热情激励着呢!
1954年,抗美援朝进入关键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也进入高潮,党和政府号召工人阶级发扬主人翁精神,提高工作效益,大力推广技术革新。这一年,唐志英光荣入党,更感到责任重大,她照样努力工作,照样天天加班,同时也在思考怎样革新,提高功效。
唐志英此时已由车工改做铣工,担任关键部件“炮耳轴”的加工制作,技术要求非常之高。尽管她的技术不错,但每日也只能完成两三件,进度太慢!她不甘心,私下里琢磨怎样才能提高效率,一次,她悄悄改变了铣刀的角度,呵呵,功效竟然提高了好多倍。那时她虽然考上了技工,可还有师傅带她,她兴高采烈去跟师傅说了,却被师傅弄了个“猫洗脸”:你这个黄毛丫头,小心不要搞坏了机床,废了材料,那可是犯罪啊!
也有人支持她,那是车间的技师高明清,常常主动帮她计算测试。她不敢在白天做试验,就在晚上加班时做,哪知竟一炮打响。当她忐忑不安地把零件送交检验员测检时,精度竟达100%,那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兴奋得高声喊叫起来:“成功了,成功了,你这个黄毛丫头太神了!”唐志英喜不胜喜,激动得难以自持,禁不住泪流满面。老师傅拍拍她的肩膀说:小唐,别激动,冷静点,你也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这一次革新提高了功效六七倍,解决了关键部件制作滞后的难题,使工厂的武器加速送上前线,为和平事业做出莫大贡献。
小试牛刀便大有斩获,更刺激了她技术革新的积极性。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凡经她手的零部件加工都得革新改进。大改小改,都得改改;大动小动,必须动动,提高的功效都在一倍以上。
唐志英另一个重大革新项目是将“划线钻孔”改为“夹具钻孔”,也是由她提出构想,高明清技师画图,再由她加班做出夹具。这一创新把功效足足提高了30倍,让唐志英在望江厂、军工系统乃至全国声名鹊起。
1955年新春时节,望江厂苏联专家组新年联欢,与会的都是市里厂里的领导和外宾,唯有她一个普通工人。后来她才知道,是厂里那位胖胖的戴眼镜的苏联专家点名要她去的,可惜记不得他的名字了。联欢会上,专家特地走过来向她敬酒,还用蹩脚的中文对她说:“你,唐志英,是现代的中国妇女,是现代的劳动英雄······”
唐志英的确不愧此荣。
全国劳模 访问苏联的工人代表
与当今的市场经济不同,唐志英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她可以撇下自己的6个孩子,不计个人利益,全身心地为国家、为主义奋斗甚至牺牲。
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你虽然没有很多的物质利益,但是精神上的奖赐毫不吝啬,唐志英的表现出类拔萃,技术革新成果有目共睹,各式各样的荣誉与称号也就接踵而来。车间的,厂里的就不说了,系统的,重庆市的,四川省的,五机部的······然而最让她铭刻于心而不能忘的,是1956年5月参加全国劳模大会的那一次。
那是她第一次去北京。“四月份就去了,先参加五机部和军工系统的劳模会,到了五月接着参加全国劳模会,那真是一个幸福的季节,去了仰慕已久的天安门,见了那么多中央首长和英雄模范,大开眼界,以前想都没想过啊。前后见了两回毛主席,四月军工系统劳模会一次,五月全国劳模会一次,幸福死了!尤其是全国劳模会这一次,合影时,我就站在毛主席身后两排,人都挤上去了,手也伸出去了,可是想和他老人家握手的人太多了,毛主席顾不上我啊。”唐志英虽然遗憾,可她显然也在为毛主席着想,毛主席握那么多手也会累的。
那一次不仅仅毛主席出来了,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等中央首长都出来了,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也让唐志英这样纯朴的劳动者激情洋溢,干劲倍增。
回重庆后,她婉拒了厂里领导希望她改做干部的意见,坚持回一线继续当工人。她还主动要求去做工作量更大、更艰苦的划线工。行外人不知道,这划线工可不是一般的划线工,是用大吊车将钢板吊起来划线,尔后送去切割加工成部件。这事不可以出错,划对了省时省材,画错了损失巨大。唐志英学过几何、三角,画起来得心应手,原先三个人划的她一个人就完成了,大大提高了工时功效。
也就在这一年,年仅24岁的唐志英考上了六级技工,成为此行业青年中公认的佼佼者。与此同时,她带了好几个徒弟,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班组里开展帮学活动和劳动竞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公认。
1959年,是年轻的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这一年,唐志英再次当选为全国劳模。10月1日,她和黄荣昌等10位重庆劳模一道,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回渝后没几天,再度赴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又一次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不过这一次她更幸运,劳模会未完,她就被接走了。原来中国妇女代表团即将访问苏联,钱正英任团长。她被确定为该代表团成员,代表中国工人。这真是个美差,让唐志英乐得合不拢嘴,谁不向往伟大的苏联啊?谁不想瞻仰列宁和斯大林的陵墓啊?在苏联,他们如愿以偿,参加了11月7日在红场举行的十月革命42周年庆典和阅兵,瞻仰了伟大导师的遗容,也了解到苏联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此时的中国政局和时势变化也大,一会儿三面红旗大跃进,一会儿大炼钢铁斗私批修,可这对于优秀工人唐志英影响不大。她很纯朴:“我作为一个工人,党叫干啥就干啥。”也没去多想对与不对,不埋怨,不反对,埋头苦干,努力工作,期间也不断参加各个层面的劳模会议。她对我说,大跃进时,我去北京参加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还和大伙一起去人民大会堂工地挑过土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支边青海 晚年归来夕阳灿烂
文革中,作为两度全国劳模,唐志英也曾被造反派揪斗过,说她是刘少奇路线的人,要她和走资派划清界限。唐志英态度强硬,造反派拿她没法,可她自己回家后也觉后怕,痛哭一场之后悄悄把历年来获得的奖状、证书、合影付之一炬。这就是她没有给我提供任何一点历史资料的原因所在。
1972年,当时的五机部决定在青海省西宁市的湟中县建造新厂,寻求技术骨干支援,作为老党员老模范的唐志英毅然申请并举家前往。可惜此厂一直未能开工,老伴李绳益五年以后突患脑溢血不得不返回重庆治疗休养。1981年,唐志英未满50即退休返回故里,照顾卧床的老伴,直到他1992年去世。
甫返重庆的唐志英已无房可居,只能和大女儿挤居一屋。但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于是主动去江北区委报到,而后又去女儿家所在的华新街道办事处转上组织关系。时任华新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的段辉香看了她的材料,说,你是老党员老劳模,要出来工作。
唐志英从此做了居委会副主任,没有任何报酬,无怨无悔,一干20年。期间,她主抓第三产业,开茶馆,办面摊烟摊,让闲杂人员就业。她记得有两个脑瘫的孩子也安排到面摊去洗碗,有了固定收入。那些年,她负责的“三产”产值一直排在观音桥街道前三位,她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2年,唐志英年满七旬,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她仍然把街道、居委会当成自己的家,常去提提建议,做做低保和维稳方面的工作。空余时也去炒点小股,把它当成一种乐趣而已。
说句实在话,她的退休工资不高,每月仅1260元;没有住房,至今仍寄住在外孙女购买的60多平方米的按揭房里。但是她很满足,一再叮嘱我不要写这些,说组织上对她很好,现在每月都有补贴,够用了;还说过年过节市、区总工会的领导都会去看她,送这送那,嘘寒问暖。尤其令她感动的是,2008年“五一”节,市总工会的刘主席登门看望了她;新年前夕,市委副书记张轩又来到她家,送了礼物和1000元的大红包,还亲切地说,您是建国初期的老模范,党和政府不会忘记您的,有啥困难您尽管提出来。
“您提出要求了吗?”我问。
“没有,我没有要求。我一切都很好,我是党员,有困难我会自己克服。”她说,她的女儿曾说过她,妈,你能替街道做生意赚钱,为何就不给自己做点啥呢?
听到这儿,我的眼睛有一点湿润,有一股莫名的血潮在心底涌动,忽然间,有一句诗浮现在我的脑海:生命的花朵为谁绽放?为你,为我,为了生活中最朴素的理想······
正是这样,走过漫漫人生历程的唐志英,一位夕阳如火的老劳模,生命的花朵永远为国家,为时代,为他人,为生活中朴素的理想,时时刻刻幸福地绽放。
2009年7月19日,重庆
生命的花朵为谁绽放?
评论
3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