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杂谈——闲言碎语


——以下内容来源于本人对网友的回复

 

◆ 君子之争?光说不练,假把式!

如果有人说我不懂业务或者业务极差,或者讲话空洞,那么我还是劝说这样讲话的人,你可以到税务局找个熟人问问,一个85年做增值税,88年担任税政科长,92年担任主管业务的副局长(机械、治金、化工行业)的人,是真不懂业务?还是不愿意多讲?

具体业务?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具体到什么程度?具体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我不明白。在此,我只能偏激的来理解具体这个东西:如果认为方案没有用,也对---农村盖小房不需要有方案;如果认为会烧砖、会做瓦匠是具体工作,那么我二十多年以前,在税务局“玩过”东西,现在岁数大了,脑子“反映迟钝”,所以不能再玩了。对于那些不用方案就可以干活,不用施工图就可以盖房子的人来说,我的博文就没有看得必要,用智慧赚钱和靠出力气来赚钱,所关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最近与税总名单中的某公司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商谈此次自查,以及如何向税务机关报告的事宜。介绍人是一位银行行长,银行购买我的服务,然后免费提供给那个集团公司,条件是让其到银行里存款。这中间我所起的就是“税务师爷”的作用,因为公司董事会对税务部的自查工作一头雾水,巨额的补税和滞纳金让公司董事会非常不满。于是我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但我会做到对这个公司的税务经理不会“落井下石”的。

◆ 国外会计的从业分为两类

一类是公立会计,他们就业地点是中介服务机构;另一类是私立会计,也就是为老板打工。按照“屁股决定脑袋”的道理,在哪个岗位上工作就要按其所在的位置来思考问题。

同理可证,我的服务对象是企业而非政府,而服务的客户群又偏重于董事会,这其中既要看到税务机关的工作方式,同时又要对企业内部的涉税岗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将上述了解的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报告的形式向董事会汇报,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与大多数人不大相同。

记得我刚参加税务局工作时,所做的第一门功课就是,在熟读税法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纳税鉴定。而现在从事涉税业务和服务的人大多数不了解这件事,纳税鉴定的对和错,就像对一个病人确诊得出结论一样,事关重大。让我讲一个具体的业务,这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就像一个人打了喷嚏,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这是一个不大容易判断的事情,这需要医患之间互相交流,再加上一系列的检查,才能最后确诊,就事物的表面现象来判断其中的属性是不准确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 与大家一起分享此次企业税务自查中发生的几件事:

1、某企业为了做好自查工作,高薪从税务机关挖了一个人才做税务总监。此人真是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把自查搞得“有声有色”。自查的提纲在税务总局布置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细化的准备,自查的结果是,补税额巨大。由此深得税务机关负责人的赞赏,并将其内部自查提纲作为税务总局下步自查同类企业的标准样本来应用。听完此税务内部人士给我透露的情况后,我深感忧虑,有两个担心:一是为这个企业所在的同行担心;二是为这个企业担心。此企业今年查透了,难道你的这些涉税项目以后就不发生了吗?以后税务机关拿着这个提纲年年来找你,让你“坦白”交待,你将如何应对?问题的关键是,此人没有按照“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来做事。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在今年的几年内,这个企业会体会到的。

2、作为企业税务经理的思维习惯还是税务局“看门狗”的思想,于是乎就出现了在企业自查过程中,董事会以及其它部门与税务经理的争议出现,甚至还出现有些企业聘请税务师事务所协助自查的这种情况。在这点上公司应该有明确的定位,那就是--你需要一个人来指导你如何自查?还是雇一些人来对你进行检查?企业的财务人员本来在公司内部地位就不高,这次又把大把的钱进行自查补交,我真得为他们以后在企业内部的地位和生存环境担忧啊!!

“顺溜”再强,其最后的结局还是被国民党和陈大雷“共同打死”了,虽然安葬他的场面很隆重,但其结局是悲惨的。

 

 

【转帖请注明出自 “税务危机处理专家——郭伟税务工作室”】

 

 

相关博文链接:

税务杂谈——碎言碎语

税收筹划——点子大王的时代已经过去

请不要用“道听途说”的方式来进行税务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