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连载三:解剖十大市场神话


解剖十大市场神话

       几乎全部西方经济学史都是塑造、强化、维护市场神话的历史,那些批评市场神话的学说不是被排斥出教科书,就是向市场神话屈服,变成学术界内部的小声嘀嘀咕咕。事实上,以市场神话为核心,经济学界已经成为市场神学界。亚当·斯密是最高神,其次是李嘉图,萨伊,马歇尔,帕累托,庇古等,当代的神有科斯、弗里德曼等,他们都为论证自由市场的完美性做出了贡献。在他们之下,是各国的经济顾问,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讲师,财经类媒体的记者,这些人是主教和神父。在欧美国家,市场神学的信徒主要在工商界。在中国、阿根廷、智利、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市场神学几乎成为国教,不但是工商界,而且知识分子,政府官员、职员,编辑、记者,甚至普通市民都相信市场神学。

       因此,似乎“撼山易,撼市场神话难”。但是,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经不起推敲和辩驳,更经不起事实和历史的检验。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无数神话,这些神话至今已经被一一解构,剩下的只有若干以科学面目出现的神话,其中之一就是市场神话。当然,正像资本力量的崛起导致基督教神话的最终解构一样,只要资本继续居于社会生活的主宰地位,市场神话就依然会神父辈出,子孙兴旺,因此,只有社会权力结构的根本改变,才能导致市场神话的退位。但是,怎样使资本不再能主宰人类生活呢?怎样使物质生产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利润的需要呢?这就必须从批判市场神话入手,将受着资本统治和压迫的公众从市场神话中解放出来,不再“被人卖了又帮人点钞票”,从而使资本力量在社会上孤立起来,最终建立起一个真正民主和人道的社会。

       试举十个最简单、最流行的市场神话。

    神话一:“双赢”,即所谓市场交易是双方自愿的、公平的,因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批驳:由于交易双方力量不平衡,信息不对称,因而公平只是现象,不公平才是本质。从静态来看,的确是“双赢”。从动态来看,则是强者赢,弱者亏。最终,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社会两极分化,经济危机,因此是“双输”。

    神话二:“资源配置最优化”。

    批驳:从表面来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使稀缺资源配置到利润最高的产业中去,因而是有效配置。但是,价格过高总是吸引过量资源配置到该产业,形成投机泡沫,并进而造成价格过低,大量企业被淘汰。一来一往,大量厂房、装备、原材料、生产线和劳动力被浪费。

    神话三:“市场经济交易成本低”。

    批驳:市场经济是战争经济,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在战胜竞争对手上,例如广告、包装、销售队伍开支常常占到成本的一半以上,而不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因此是交易成本最高的经济。

    神话四:“市场经济满足人的需要”。

    批驳:市场经济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满足有钱人的需要。有钱人的幻想、梦想、空想都是商机,无钱人饥寒交迫却得不到面包和青霉素。

    神话五:“竞争对消费者有好处,因而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批驳: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作为消费者,他们从竞争中受益。作为生产者,他们在竞争中受害。工人、农民长时间劳动却没有多少钱,他们主要身份是生产者,因此受竞争之害多,受竞争之益少;富人劳动时间短却有钱,他们主要是消费者,受竞争之益多,受竞争之害少。竞争对少数富人好处大于坏处,对多数穷人则坏处大到好处。

    神话六:“市场经济反对垄断。”

    批驳:市场经济形成垄断。自由竞争总是导致少数强者战胜多数弱者,垄断市场。市场经济的历史就是一部从竞争到垄断的演变史,竞争到哪里,垄断就跟到哪里。今天的世界市场被数百家跨国公司高度垄断,竞争只存在于给跨国公司配套打工的企业中,存在于工人中。

    神话七:“竞争促进社会进步。”

    批驳:竞争促进技术进步,而不是社会进步。技术进步不等于社会进步,事实上,军事技术总是领技术进步之潮流,但军事技术的进步则带来大规模战争和屠杀,从而使城市夷为废墟,白骨堆满原野,造成社会退步。

    神话八:“自由贸易使各国利益最大化”

    批驳:自由贸易是将一国市场变成国际市场,国内竞争转化为国际竞争。弱国企业将被强国企业挤垮,强国的高工资工人将被弱国的低工资工人替代,利润将集中到强国企业手中。就全球而言,失业将大量增长,需求将严重萎缩,从而使各国利益最小化。

    神话九:“经济发展了,财富将点滴下流,穷人也能受益”

    批驳:在自由放任经济下,由于分工和机器的采用,工人的手工技术越来越失去价值,妇女、儿童都加入就业竞争,失业工人越来越多,事实上工资将越来越低。这正是19世纪上半叶欧美国家工人摧毁机器的原因,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现实。只有工人组织起来,争取改善工作条件和工资,财富分配才能点滴下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代表工人利益的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发达国家的工人谈判地位大大提高,才有一段工资随着生产率提高的黄金时期。随着80年代自由市场经济的回归,工会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工资又下降了。

    神话十:“美国的今天是中国的明天”

    批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美、日、欧三大经济区是世界经济的核心,他们生产和销售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获取高额利润,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是世界经济的外围,输出原材料和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赚取打工的血汗钱。中国很可能只能永远给美国老板打工,而成不了老板。如果考虑石油和铁矿石等基本能源、原材料的限制,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达到美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谎言千遍成真理。市场神话的千百遍重复已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心理定势,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一旦被揭穿,则既可笑又可怜。人们可能会奇怪,那么多温文尔雅的经济学教授、博导就在靠重复这些可笑的市场神话吃饭吗?是的,真相很可能如此。中世纪博学的修道士们整天讨论“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令凡夫俗子肃然起敬。一旦基督教神话被识破,这些人连同他们孜孜不倦讨论的话题就成了流传千年的笑柄。西方经济学发展至今越来越显得像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把涉及无数动态变量的经济过程简化为只有少数几个变量的确定模型。这样,虽然远离经济事实,却可以显示经济学的科学性、神秘性,从而使参与经济活动的无数利益主体失去对经济决策的发言权。对于统治这个经济世界的巨头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从此,经济巨头和经济数学家可以合作统治这个世界了。

西方经济学的社会功能非常清楚。在以往的社会中,商人的利润来源一般是一国境内的贱买贵卖,因此其唯利是图的品质总是受到道德谴责,在政治上也总是受贵族或神权政治的压制。但是,在斯密思想形成的18世纪中叶,英国商人做的是国际范围内的贱买贵卖,利润主要来自境外,商业的发达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工商业的利润逐渐替代地租收入,成为英国皇室和贵族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是,商人感到自己在养活国家,自信心大增,迫切要求在道德和政治上翻身。斯密就是他们的代言人,通过“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唯利是图的商人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斯密之前,荷兰医生贝纳德·曼德威尔发表了《蜜蜂的寓言:或私恶即公利》一书,就一些日常现象为唯利是图辩护,引起了极大轰动。斯密无非是就分工、贸易等经济现象对曼德威尔的逻辑作了发挥。

但是,利益集团不同,时代在变迁,各国经济地位悬殊,斯密逻辑并非到处受欢迎。受工商阶级盘剥的工人和农民从来就不能理解斯密逻辑,他们亲身感受到,资本家的利润建立在对工人、农民血汗的压榨上,老板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工人的利益最小化。英国工商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经济危机一再发生,生产过剩与失业饥饿并存,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后果有目共睹。对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来说,其资源被英国掠夺,其市场被英国占领,其手工业被英国摧毁,斯密学说更显得像是魔鬼的说教。毫不奇怪,斯密学说遭到了各种经济理论的批评。如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开创的贸易保护理论,德国的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美国的制度学派,哈佛大学的爱德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英国新剑桥学派的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拉美和非洲经济学家的“中心—外围”学说等等。但是,由于英国工商阶级,后是美、日欧各国工商阶级统治全球经济,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与斯密一脉相承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被大资本捧上学术神坛,所有这些批评都被掩盖、贬低、忽视、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