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眼下的业余作者远不如从前“风光”了,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境况不容乐观,但他们仍一边顽强地承担着生活的重担,顽强地面对着世人的冷漠,一边依然没有熄灭那满腔的热情,没有停止那一双勤奋的手,本人即是其中的一员。
我的这个爱好,缘于1981年春,刚过而立之年的我,有幸在铁岭地区文联主办的文学杂志《龙首山》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这篇题为《风波》的千余字处女作,当时在我所在的工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的师傅们、我的师兄弟们都争相传阅,特别是收到这笔22元的稿费汇款单时,大家都用赞赏、钦佩的目光打量着我。
再后来,凭着各级报刊不断发表的作品,我的工作也发生了几次变化,从工厂到公司到机关,从工人到公司领导到机关干部,以至最后成了专门搞文字材料的工作人员。那段日子,各级文联组织的活动多,各级报刊编辑部的培训多,各级报刊发表业余作者文章的园地也多。那时候的文坛非常活跃,那时候的业余作者经常见面,那时候的业余作者倍受关注。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业余作者再也风光不起来了。前不久,我收到某老年报寄来的20元稿费,一位同志开玩笑说:“老娄,费劲巴力地写篇稿才给20块钱,还不如上街捡破烂,转悠半天也能整个五十、六十的,比你绞尽脑汁强多了。”看看,如今的业余作者已掉价到了如此地步!虽然我的心里不是滋味,但现实也确实有些可比性。如今的人们听到的,是某某成了大老板,某某有几个情人,某某嫖娼被罚了款,某某打麻将一夜赢了好几万……而那时的我们,谈的是祖国是理想是追求,当然有时也会为儿女情长写下一些文字。尽管那时大家的日子过得比较艰苦,但只要其中一位收到十元八元的稿费,准会买盒香烟,买包花生米,买两盒牛肉罐头,买一瓶二锅头,邀上三五要好文友,共同分享其喜悦。
当时的文学青年,现在大都已人到中年,有些已人到老年了。他们不再那么意气风发,也不再有那种“骄子”之感了。虽然有极少数业余作者现已走上了专业作家的道路,但绝大多数还在业余着,也有少数人为生活所迫,早已远离了这个爱好。我非常佩服那些中年遭遇“下岗”的文友,他们在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和超强度的工作负荷的同时,仍笔耕不止,用心血写出动人的篇章,让人读了不仅心生感动,更有一种精神上的震撼。
一位老业余作者在诗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弯弯曲曲的这条羊肠小道,痛楚盈积,诗泪横流,湿了你的衣衫,湿了你的星辰,湿了你的烛火。苦中的行者,历经磨难又雄心不灭……”人们常说,每个人的肩头都有两副担子,一副是工作,一副是家庭。而这些“自命清高”的业余作者们,肩头负起的却是三副担子了。那第三副担子,就是无怨无悔如鲜花一般美好的写作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