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何以逆势增长化“危”为“机”


编者按:中国决策科学院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教授,于200979,带领中国国内知名中青年管理学家、青岛海能企业管理策划公司董事长于清教先生以及《经济导报》记者张黎女士赴青岛港进行战略管理考察与调研,与常德传主席、总裁进行了至为深入、富有成效的对话。常主席、总裁对管院长提出的关于青岛港发展模式的阐说极为赞同。以下为《经济导报》对管院长此行的相关报道,特呈与博友与吾共享。另外,接下来管院长与常局长对话的梗概性内容也将会陆续进出,以飨读者。

 

青岛港:何以逆势增长化“危”为“机”

 

文 张黎 图 于清教

 

79,阵雨时断时续,海上雾气氤氲。站在栈桥的位置遥看青岛前湾港区,虽因为雾气而隐隐绰绰,但依然难掩其磅礴气势。

在青岛港会议室内,一副长约三米的巨幅长卷映入导报记者眼帘,这幅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青岛港前后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从昔日的荒凉海滩,到现在的全球第七大港口、中国外贸第二大港口。这其中,青岛港何来如此发展速度?

数据显示,截至2009629,青岛港共完成吞吐量1575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0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在当前的危机背景下,青岛港又为何能逆势增长,化“危”为“机”?

当日,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企管首席专家、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管益忻教授与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的一场对话正围绕上述议题展开。

旱码头:再造港口腹地

在腹地建设旱码头,现已成为各港口打造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之举。把触角伸向内地广揽货源,正在进行的这场资源“抢夺战”,让沿海各港口颇有点“决胜千里之外”,方能“运筹帷幄之中”的紧迫感。

目前,天津、青岛、大连、宁波、深圳、厦门、连云港等港口相继把“势力范围”扩张至内陆,积极建设“无水港”。比如连云港,其为寻求集装箱运输的突破,也加大了陇海沿线内贸货源的开发力度,在宁夏、郑州、洛阳、陕西、青海开设了“无水港”。在这点上,各港口的资源争夺战显得既剑拔弩张,而又低调潜行。

然而,在这片“旱码头、无水港”的蓝海领域,常德传掌舵的青岛港,无疑是“先知先觉”的走在了其他港口的前面,常德传谦虚地表示:“这一点是跟船公司学的”。

遥忆当年,常德传至今非常感激董建华先生。他告诉导报记者:“早在19941995年,当时董先生还在执掌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简称OOCL)。他认为青岛港很有朝气,有活力,是他最早给我提出“旱码头”这一概念,并特地派了一位姓郑的顾问过来,在他的帮助、指导下,青岛港才开始往内陆发展无水港。”

常德传表示:无水港就是把码头搬到内地,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符合我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整个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青岛港从1995年开始走向内地,目前已在内地建立了15个办事处,最远的到了新疆。这给青岛港今年上半年在危机背景下,集装箱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于青岛港开拓旱码头的腹地再造,管益忻表示:无水港建在内陆地区,手续也在内陆办理了,但具备了沿海港口的功能,物流过来直接上船,中间节约了时间成本,在空间上更是个大跨越,是现代物流模式的体现。“这在中国大陆港口产业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商业模式上的重大突破。”

“无水港有利地拓展了港口的经济腹地,使广阔的中西部地区成为沿海港口承揽货源的重要基地,青岛港很早就注意到经济腹地这一点,因为相对于其他港口而言,青岛港的腹地太小了。”管如此说。

管益忻告诉导报记者:“建旱码头——再造腹地——放大货源,其实就是占有市场,这已经突破了自然地理概念的限制,现在港口的职能定位,已经不是简单的装装卸卸,而是在经营网络。”

资源配置中心:完善产业价值链

建旱码头、无水港,承揽货源,其最终目的就是占有市场。这无疑成为青岛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业绩依然逆势上扬的“支撑点”。然而,占有市场、资源以后,如何合理的配置资源?则是“港口教父”常德传不得不面对的另一重要课题。

作为资源配置中心、物流的重要节点,在港口建设方面,“我们近年来把国际化、信息化、电子化建设作为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关键。”

“港口物流的发展已经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成为连接内陆经济和国际间的枢纽。港口与贯穿内陆地区的公路、铁路、空港和内河合理衔接,拓展港口腹地,形成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心,以实现集装箱安全、快捷的集结和疏散。”常德传向导报记者分析说。

在常德传的战略规划图中,是要把青岛港发展成为“以广阔腹地为依托,以现代物流中心、航运信息中心为支撑、具备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作用、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包括日本、韩国港口在内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区域性的国际航运中心,则意味着青岛港要成为国际供应链的一个环节,“要成为物流中心,信息中心、资源中心,也就是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的功能。”常德传在平静的语气中,向导报记者传递着一副正在展开的广阔蓝图。

“在资源配置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这方面主要就是组装市场,就是把10万吨的货组装成20万吨的货,发挥资源配置中心功能,发挥物流中心的作用,把港口资源配置好,变被动为主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装装卸卸。”常如此表示。

对此,管益忻认为,港口的资源配置功能,其实是在塑造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上下牵起手来,港口就成了资源配置中心,而不是简单的装装卸卸,这就是最典型的企业。”

“原先简单的装卸还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因为没有完整的价值链,如果资源配置成功,货物还在船上,已经找到了下家(买家),这才算完成了商品的价值,才算构置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管益忻说,“这些,在青岛港已经实现了。”

青岛港的营“消”时代

据介绍,1978年,青岛港总资产仅为1.8亿元,而到2008年年底,总资产已经达到215亿元,是1978年的120倍,这120倍的增长基本上全部是港口自我积累形成的,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创造了210多亿元的优良资产。

数字是冰冷的。但导报记者在青岛港大港参观后,感觉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企业有序发展、有明确目标、有核心价值观、有个大写的“人”字在里面的鲜活存在。

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青岛港的成功无疑被视为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而作为港口企业,如何在新的时代,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壮大自我?中国港口的发展模式是什么?当代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在青岛港似乎都能找到答案。

“我总觉得青岛港是个富矿。而这个富矿没有充分开采好,原先的开采不充分,很多宝贝没有开采出来,而这个宝贝就是我们现在战胜金融危机,真正使我们经济崛起,真正与跨国公司较量的根本。”管益忻说。

“青岛港目前的发展,一业为主,转换发展关联产业(如其旗下的职业技术学院、医院、制造基地),这些方面都发展的不错。”管如是说。但新的经济形势下,目前青岛港发展的关键,仍然第一是市场、第二是市场,第三还是市场。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营销市场,营销自我,是青岛港未来发展的重心。而营销市场就是营‘消’人,营‘消’人的生活。”管益忻告诉导报记者。

对此,常德传表示:“青岛港始终有两个上帝,一个是货主(客户),一个是员工。”没有前者,就没有市场;没有后者,就没有青岛港的今天。“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强项,营销自我?就是要为货主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为员工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

导报记者从青岛港集团了解到,其从用人机制、教育机制、激励机制全方位出发,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十几年来,青岛港始终坚持“以能力论英雄”的用人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唯贤是举,唯才是用。

在此基础上,青岛港在员工培训上重金投入,开展各种技术培训、技术竞赛、技能鉴定,每年组织4000余名技术工人参加40多个工种的技术工人资格考核和技术大比武。据统计,青岛港集团平均每年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资金达400多万元。

导报记者在青岛港大港看到,青岛港为职工设置的培训课程达20多项,另外,亲情话吧、洗衣烘干房、图书资料室等等细节,亦是于细微处见真情。青岛港每个员工的更衣箱上,都写着自己的愿景,而这些愿景,无不体现了员工对这个港口的热爱。“人是企业成功之本,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常德传如是说。

来源:经济导报200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