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将迎来新一轮暴跌?


79,我在博客贴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文后,分别有搜房网网名为“从容”的网友和搜狐网网名为“草原”的网友给我作了如下留言——

1、从容网友的留言是这样说的:

“特别喜欢看你的装修散记,很想知道一个专业的业内人士在面对普罗大众都会遇到的装修时,是怎么面对和处理的。提个建议:为什么不单独列出一篇,而是粘在后面呢?”

2、草原网友的留言是这样写的:

“上海闵行一幢十三层楼倒掉了,结论为施工组织引起的巨大水平力造成管桩断裂楼房整体倒塌,专家的意见为设计无问题,该事故是纯粹的施工问题。

请问,上海地区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为多少?

具我所知上海地区抗震设计规范一般为8度设防。

根据高中所学地理知识,地震时产生纵波及横波,地震波的传播除从地下向地表面传播外,还有平行地表面的传播,而后者的传播即决定了地震的发生区域大小,而其所产生的水平力将剪断所有与所倒掉的十三层楼相似的管桩,如果专家均认可此观点的话,那上海地区近年所建房屋均在抗震设计这一环节严重不合格且无法补救,即无抗震能力的危房,不知上海的房价是否也有抗震功能?”

对于网友的留言,虽然我由于太忙,不可能给读者一一回复,但我一直都认真看的,不论是鼓励也好,还是漫骂也罢。我从中收获知识,也从中洞察人心。信心清静则生实相,一直是我的追求,我已年过不惑,我希望我能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迈进。因此,我希望能得到网友们更多的帮助,不论这种帮助是以表扬的形式,还是以批评的方式。

为回报网友们对我文章的关注,我想我今后应该有选择地回复一些网友的留言。今天在这里试就从容网友草原网友的留言作些简单的回复:

1、我之所以将装修散记不单独列出一篇,而是粘在后面,主要原因是这样粘贴方便一点,能够节省不少时间;我想既然网友们喜欢读我的经济学随笔,那我今后就多费点时间,将这类文章也单独列出一篇而贴出吧。其实我自己也是喜欢写经济学随笔的,因为经济学评论往往有时效性,应归入“易碎品”一列,而经济学随笔则不然,一般不会随着时间而失效。这几年来,常有出版社邀请我将文章结集出版,但因为“易碎品”出书时,大多需要作“再加工”处理,我赔不起这个时间,因此,只能婉言谢绝了。经济学随笔就不需要再作这种“再加工”处理,近段时间以来,我已经写有好几篇经济学随笔了(我有些文章没有在博客贴出),假以时日集腋成裘,或许还可以出一本诸如“生活中的经济学”这的专集来。

2、上海闵行一幢十三层楼的倒掉,似乎都是“民工惹的祸”,这种结论虽然在我和许多人的预料之中,但在我个人并不完全相信。然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并不能时时如意、事事顺心的,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是个常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文,有关上海闵行一幢十三层楼倒掉原因的判断,我开始采用的是我感到信服的民间专家的观点,但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说法,这其中的原因我想大家都是应该能够理解的。“专家学者有自己的观点是好事”。许多时候,我是得益于这句话才有可能成为《皇帝新装》中的那个“孩子”的。下面我贴出的《房价将迎来新一轮暴跌?》是我的原稿,这个原稿与我脑中的想法原本就已有差距,但当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肯定又会有所不同了。我相信网友们应该是能够理解这一点的。

 

 

房价将迎来新一轮暴跌?

章林晓

  今年三四月份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楼市强劲反弹,销量不断上升,价格节节攀升,有些城市的房价甚至已超过2007年的水平。如在北京等地,二手房业主在短短几天内将房价上调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已不属罕见。这不能不让人担忧,当前房价如此涨法,会不会滋生新的泡沫?新一轮泡沫过后,房价会不会迎来新一轮暴跌?

  让人颇感遗憾和不解的是,当楼市又一次行至重大十字路口之时,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异乎寻常地保持了沉默。譬如在最近刚刚召开的全球智库峰会上,房地产话题竟然无人谈及。有人认为,或许在这些顶尖智囊看来,楼市问题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要研究的大事太多,无暇顾及这些小事。

  当然,也有人不这样认为。有人借助钱钟书《围城》中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缺点像猴子的屁股,在向上爬的时候才会露出来。”讥讽一些经济学家的预言,由现在上溯往以前看,就好比站在下面看猴子向上爬时的“屁股”。民意如此讽刺,这就难怪智囊们对楼市这一马上就会验证的现实话题要敬而远之,而只愿去玩那种或许永不需要验证的“海市蜃楼”了。

  然而,虽然智囊们对楼市话题可以避而不谈,但楼市问题却不会因此而离我们远去。

  对消费者来说,楼市问题绝非小事,因为这直接涉及到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决策;对企业家来说,楼市兴衰更是事关重大,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投资决策;而对各级政府官员来说,在土地财政没有找到替代品之前,在当前税收锐减财政支出大增的背景下,楼市走向岂可等闲视之?

  去年1023日,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政府监督与改革委员会作证时曾说:住房价格稳定,市场才会开始解冻。房地产占据实体经济的支柱地位,又是虚拟经济的核心。当前世界经济扑朔迷离,要揭开迷雾探明真相,自然绕不过楼市话题房价问题。其实作为专家学者来说,让人家指点一下“屁股”又有多大关系?难道经济学家可以为了顾及“屁股”而不惜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

  当前,一些城市正滋生新的房地产泡沫,已是不争的事实。价格是市场最基本的信号,判断楼市处于何种状态,从房价入手最为简捷和准确。

  当房价波动主要遵循“房价收入比”规律时,此时住房主要作为消费品存在;当房价波动主要遵循“房价房租比”规律时,此时住房主要作为投资品存在;当房价波动主要遵循“追涨杀跌”规律时,此时住房主要是作为投机品存在的。

  现在,一些城市房价的表现,没法用“房价收入比”理论来作解释,也无法用“房价房租比”理论加以说明,惟有用“追涨杀跌”的博傻理论才解释得通,这说明这些城市的楼市,投机性力量已占有相当比例。

  但是,同2007年楼市最疯狂时有所区别的是,现在一些城市的楼市,投机性资金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并不占据绝对的主导力量,据调查了解,现在入市的还有很大一块是出于通胀预期的恐慌性避险资金。

  一般来说,纯粹投机力量占主导力量的楼市,房价只能实现瞬间的暂时均衡,而很难实现短期更不要说是中长期均衡了,这是由投机性资金“来得快捷,走得迅速”的本质特点即“短期性”所决定的。新一轮泡沫上来之后,一旦有信贷收紧等诸如此类的“风吹草动”,房价紧接着出现新一轮暴跌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一旦掺杂有出于通胀预期的恐慌性避险资金,情况就变得复杂得多了。情况复杂就复杂在通胀会不会由预期变身为现实?

  通胀有什么可怕的?一般认为治理通胀并不难,治理通缩才困难。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治理通胀也并不见得比治理通缩容易了。因为用一句当年时髦的话来说,我们现在已经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了。一旦真正融入了世界经济,我们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

现在世界正流行的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在各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开动印钞机情况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跟顺潮流而动才是损失最小的应对之道;因为中国产业处于国际分工全球产业链低端,外贸依存度太高,在全球印钞浪潮中,人民币同世界主要货币保持同步可控的贬值,才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唯一出路,否则无疑是要“牺牲自己、拯救他人”了。

而货币政策归根到底是总量政策,要想作出结构性调整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情况下,企图通过行政手段,堵住信贷资金或明或暗地进入楼市,那该花多大的力气,又可能取得多大的成效?更何况,流入楼市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信贷资金,还有大量的单位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

当前,世界经济下滑的趋势仍未根本性扭转,在实体经济尚未回暖前,全球“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大可能鸣金收兵。在全球经济的这种大背景下,新一轮房地产泡沫过后,房价下跌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短期内暴跌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此文已发713日《中国房地产报》,发表时略有删改。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