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凯恩斯,右手亚当·斯密?
——读陈彩虹《亚当·斯密与凯恩斯之争又起》所想到的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爆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有些时日了。对于发生在每个人自身身边的这样一场看似“突发性”的经济灾害,许多人从曾经给其带来诸多收益(无论是政治收益还是纯经济收益)的亚当·斯密身边抽身出来,将那只曾经送给他们无数礼物的“看不见的手”强硬地摁在了桌面上;又回过头去,将凯恩斯那只“看得见的手”涂上亮灿灿的金粉,高高地举起——甚至,美国政府已然成为了通用汽车的董事长!
那么,自由经济果真倒下了么?亚当·斯密果真被唾弃了么?金融危机的形成和产生,果然是太过“亚当·斯密”了么?《亚当·斯密与凯恩斯之争又起》(《读书》09.4期)的作者陈彩虹随手举得两个例子,便足可以将那些无头苍蝇似地乱跑着的人们,从迷茫中清醒——金融危机的形成和产生,非但不能一概归结于自由经济的泛滥和“过度”,而正因为这场认为的经济灾害承担责任的,其实正是眼下被人们当作治理危机的猛药的政府的那只看得见且日益“粗壮”着的手,那只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如此,眼下的这场被大多数人认为由“人性的贪欲”所形成的金融危机也是如此!
其实,撇开眼下这场纷纷扬扬的金融危机不谈,我们只要回归到“市场”和“经济”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出发点,便可以感悟到,一般来说,市场和经济的最基本的属性,就在于其自由性——
“市场”,在我们国家,古代称作市井(古诗就有“堤绕门津喧市井,路交村陌混樵渔”之句)。市,《说文解字》解释为“买卖所之也”。井,最初指水井,据说是夏时伯益所发明。“井”是水井上栏木的象形字。水井是古代以后必去的地方,由于它有饮水、洗涤等方便之处,容易被人们作为以物易物的场所,故《正义》曰:“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又《管子·小匡》说:“处商必就市井”。可见市井乃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市井”又引申为街市、乡里、城邦、民众等意。作为专门从事买卖的“市井”则转为“市场”——如此看来,所谓市场,原本就是人们的一种自发物质的交易、交流所形成,具有最基本的自发、自由属性。至于说现代市场方式的形成,可能有政府管理之“手”作用的特征,但是,政府“出手”的依据,仍然是源自于作为市场基础的群体的自发性使然了。
而“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原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经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本来意思都是“经世济民”、“经国济物”,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之意。当西方经济学19世纪晚期传入中国,最初,“economics”被直接译为“富国策”、“生计”、“理财学”等词。首先用汉字“经济学”翻译“economics”的是日本人,后来中国人把这个西文日译的词“译”回了中国,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经济”一词的另一来源。
可见得,市场,本身就带有一种自发的属性;而经济,则带有一种管理的本质。因此看来,凯恩斯“看得见的手”更多地是带有“经济”的管理属性,而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则更多地烙上了作为自由经济方式的“市场”的本质。因此,似也可以这样说,经济归政府(管理),市场归市场(自由);如果“凯恩斯”是左手,那么“亚当·斯密”就是右手。
左手跟右手,你能说只需要哪知手而不需要哪知手吗?平日里大可以随心所欲地用你的右手“干活”(创造价值),而当右手感觉一时无以稳妥地固定自己的所欲时,便自然地会使上自己的左手加以协调了。但是别忘了,大凡人的右手都受控于大脑,而左手才是小脑行事的零件所在。因此,你是习惯于大脑行事,还是爱用小脑“干活”,自己应该一开始就有一个轻重缓急(当然,善于使用左手做事情的美国人,则另当别论)。
这么说的本意,就是——千万不要一时的“危机”,便否定掉你右手平日里为你做的事情和功劳了;左手平日里闲着倒好,可是它频频无端地干扰着你的右手,让你的右手始终无法“正常”地行使它的“使命”,你说出现快了“危机”,闯了祸,究竟该“怨”谁呢?
依我看来,仅依我们所能感知和看见的范围,先前或者今次“危机”的一回回出现,责任并不在于右手的太过随意,而恰恰是左手总在不该出手的时候大打出手所至啊——美国政府用左手把个美元整得如今这副德行,你叫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右手又如何是好呢?
因此,我感觉,所谓“市场经济”,在中文的语法中,既可以是主谓词组来看待(以市场为主导形式的经济方式),也可以是一种并列词性,只不过是“市场”(自由发挥)在前,“经济”(政府管理)在后;也就是说,“右手”为常用(我们中国人习惯叫做“正手”)、左手为副手(我们叫做“假手”)——“左撇子”除外。
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否定右手的功劳(最起码是“功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左手”太过用力——一旦过火了,闯下的祸将更大!
眼下来看,全世界的右手都缩了回去,全世界的左手都以拯救右手的面目出现,昂然出手,毫不留情。好像很有效,但是随着时过境迁,再来看看那只左手留下的,究竟会是些什么。
感于2009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