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存记:老子:天道和人心(三)


从有限到达无限的道路无所不在,就象从一开始数数,粗粗看来,这似乎是条有限的路途,而且每每转移到下一个数字时都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以为可以穷尽它,结果,却不知不觉已经踏入了一个无限的神秘之境。
                                ——闻中
我们要忠于哲学的英雄本色,我们不能回避。我们不能满足于小心谨慎,我们还要圆满。谨慎是好的,但在面对“宇宙”时,没有必要象一个乡巴佬那样事事疑虑。实证主义就是这种乡巴佬的哲学。
                               ——何•加塞尔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                                 ——老子


《道德经》薄薄一册,俱以格言出示,虽区区5000言,却不亚于一部百科全书,你在这里可以找到一切:用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应有尽有,先秦诸子大都受过老子的影响,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汲取各自所需的思想养分,儒家不用说了,连法家、纵横家之流也都成了老子的末学,而兵家孙武、杂家吕氏淮南王等更是老子的忠实信徒,这种影响甚至可以推及到医卜星相等旁门文化里去。古代波斯诗人海亚姆曾经这样称颂自己的经典《古兰经》:“烧掉那些的图书馆吧,因为这本书里边已经包含了它们所有的价值。”我想,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称颂我们的《道德经》。
就连最狂妄的哲学家尼采也不得不说:“老子就象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物,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据统计,世界各国中译本最多的古代典籍,除了《圣经》以外,就是《老子》了,而《圣经》的译本之多,却是得力于其强大的宗教传道背景,至于《老子》一书的流传却完全是基于各国人民对老子的崇仰和纯粹的哲学喜好。在唐代就有了老子的最早梵文译本,据说译者是著名高僧玄奘法师,从此,老子的书就在全世界开始流传,译本光欧洲就已达60多种,其发行量已无法作出准确估计。
但读老子的书却并非那么容易,它需要较高的悟性,半山腰的智慧是不足以消化它的,浅层次的阅读容易走样,一走样就可怕了,因为同一条道路就有两种不同的进路,同一个地点就有无数个不同的方向,聪明绝顶的韩非子就把老子读成了一个阴谋家。
为什么这么容易走样呢?因为老子的语言是微言——精微玄妙的语言,其文风是离奇怪诞的,用老子自己的话说就是 “正言若反”(78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58章),如我们来看看他的这些语言:
1、“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章)
2、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能成其私。        (7章)
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36章)
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8章)
5、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1章)

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5章)

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63章)

这些语言看似飘忽不定,其实却隐藏着本体界的奥秘,它代表了人类思维的极致,能够在两个极端之间自由飞翔,这一点只有西方柏拉图对话录才勉强可以媲美,而这却是老子思维的基本特征,他看似全然矛盾的,其实也就是全然超逻辑的、超数学的,数学必须忠于它本身的对象特性,永远臣服于一种自圆其说的需要,所以,必须采纳一种直观的取向,它只能是严格地数学性的,可是,从数学一旦走向其他更复杂的事物时——比如有机生命、心理活动、社会和历史的生活等——非理性因素的比重就会增加,亦即纯思维不能穿透的地方会不断增多。如果所涉及的事物是整个“宇宙”,那么纯思维不能穿透之处就会增加到极致。此时,数学性思维已经一无所为。而老子却是一种非直观的和谐、一部宇宙的乐章,是对立的统一、是两极互融的思维,是辨证法,好象人类思维的鸿沟在它里面全然得以消弭。
数学性思维是一条道路走到底——它不会交错、不会反向,一句话,永远不会矛盾出错,在它们看来,矛盾即错误;而老子的思维却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
老子总是这样左弯右拐的,他的语言行径简直犹如一个疯子、一个醉汉,而一经细想,天下至理却隐现其中,这种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直接给予思想以张力和韧度,又使得老子的整个风格变得十分玄乎——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常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却一眼洞穿众妙之门——洞穿本质。
为了说明常规思维和老子思维的不同,我们可以举《淮南子》中记载的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塞翁失马——来进行对比阐释:
“塞上有个老翁,家中丢失了一匹马----”
好,一个基本事件发生了!其实,这是人世间每时每刻都在重复发生的事件——塞上?你可以转移到任何一个地方,它可以发生在你的身旁,甚至可以发生在你自己的身上。丢失了一匹马?实际上,人世间的哪一个人哪一个时刻没有发生“丢失”?身旁的,远方的;内在的,身外的;过去的,未来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切都在变化,而丢失,就是一种变化,一种转移——有形的转换,无形的转换,以及有形和无形之间的转换,甚至是灾难和福分的互相转换。
好,我们重新进入这个故事:
“塞上有个老翁,家中丢失了一匹马,于是,邻人都跑过来安慰他----”
注意,这就是常规思维——丢失一匹马?灾难发生了,不幸发生了——这就是常规思维,数学的思维,一条道路跑到底的思维。其实,生活比这思维远要复杂的多——
“----邻人都跑过来安慰他,老翁笑笑,说:‘你们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福气吗?’-----”
一个老子出现了!一个象疯子一样的老子出现了!丢失了一匹马还被他认为是一种福气,除了疯子,常人是不会这么说的。这个象老子一样的老翁早已看清楚了花开花落的妙谛,人世间每时每刻都在持续发生的得与失的迷雾,已被他轻易穿过,于是他说——
“---‘你们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福气吗?’果然,不出一个月,那马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一群野马-----”
“还带来了一群野马---”事情已转移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这就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数学的逻辑,数学的逻辑是:减损,减损——以至于无。而生活的逻辑不是常规的,不是数学的,生活的逻辑是这样——得就是失,失就是得:
“还带来了一群野马;这时邻人都跑过来向他贺喜---”
庸常的人们就这样可怜地被生活摆布着,他们不明白生活的逻辑,不知道善事里面包藏着的祸患,可老翁知道,所以——
“---邻人都跑过来向他贺喜,老翁却说:‘难道你们不认为这是一种灾祸吗?’接下来不久,老翁的儿子骑那些野马被摔断了腿---”
生活就这样超逻辑地发展着,它不容易被人们从表面臆测,除非你象老翁那样地洞穿它,但我们常人就这样可怜地被生活摆布,在得与失的激流里不由自主:
“---被摔断了腿,邻人又纷纷过来道忧;老翁笑笑云:‘你们又如何知道这不是一种福气呢?’——三个月后,边疆告急,全国征兵,塞上所有的青壮年都被招去当兵,能回来的一百个中没有一个,而老翁的儿子因为腿伤而免去了这次兵役-----”
这则寓言里,已经非常清晰地揭示出常规逻辑和老子思维的迥然相异,邻人和老翁就象我们和老子一样的不同,对于我们显得变幻莫测的生活,总是向老子这些人尽情敞开它的内部秘密。其实,这故事还远远未曾结束,生活还在继续以这种常人难以测度的超然逻辑将故事不断地发展下去。而这位老翁——一位典型的道家高人,深谙生活辨证法和老子哲学的高人——已经生动地将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演绎了一次。
这种哲学,这种对生活变化无常的哲学领悟,或者说洞穿,使得老子走在人类智慧的颠峰,以至于很难被常人所测度、所理解。而且更妙的是,老子对于这种将会发生的误解却是早有预感,他曾在41章中云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
200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