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消息称“工信部等多部委拟推手机实名制,目前正待国务院审批。”消息一出,引来各方议论,有人乐观地认为手机实名制一推出,手机诈骗等犯罪行为便会自此消失;有人则反对手机实名制的推广,认为这样以来公民的隐私从此就会大白于天下。
在我看来,前者对手机实名制的作用过于夸大,客观地讲手机犯罪并不会止于实名制的推出,而后者又对手机实名制的看法太过悲观,有些杞人忧天了。
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某机构关于手机实名制所做的一项调查,在近8000人参与的调查中,有77.8%的人目前已经是实名制使用手机,有85.2%的人表示支持手机实名制的推出。也就是说,实名制实际上已经在大部分人中施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这77.8%的人在实名制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其实手机实名制的提法早在几年前就有,为什么要推广手机实名制,使其形成一种法律规范?我想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应该是一种必然和趋势,实名制一方面可以对少部分不想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加以规范,而意义更为深远的则是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比如,我们很多人所期望的一“机”通天下:用手机替代信用卡进行无障碍消费、用手机替代公交一卡通、用手机进行各种预定、用手机进行注册等等,作为我们必须随身携带的惟一电子产品,手机可为我们提供的便利还有很多,而这一切均有赖于实名制的推行。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支付、手机银行、手机娱乐离我们越来越近,3G无疑会带给我们更多更丰富的业务体验,而手机实名制则会加速这些业务的推出和普及,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国人信用危机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