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首单桂林三金定价出炉 再考新股询价机制市场化改革
19.8元。昨日,IPO重启后的第一股桂林三金的发行价最终尘埃落定。这被业内认为新股询价机制中最实质的“市场化”改革,实施十年之久的新股询价机制改革面临新一轮考验。
从6月22日到6月24日,桂林三金及其主承销商招商证券的高管一行马不停蹄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进行投资机构询价会,与各大基金、券商等机构的投研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具有参与询价资格的260多家机构则成为受到盛情邀请的“座上宾”。
一位投资机构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按照IPO新规,桂林三金的发行定价是市场各方反复博弈和权衡的结果,“它缩小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价,更接近二级市场了。”
那么桂林三金发行价格到底在新的询价机制下怎么样制定,中国股市发行询价机制市场化改革还有哪些问题?
首尝询价机制市场化
6月23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二楼宴会厅是桂林三金询价会上海站举行地。与以往不同的是,早晨9点半有询价资格的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入会场,而到场媒体和私募基金公司则被挡在门外。
根据IPO新规,有询价资格的投资机构实行询价制申购初始发行股,私募基金公司没有询价资格,只有和大众股民参与网上申购。
会场外,一位招商证券人士告诉记者,这次询价会主要是向投资机构介绍,然后由投资机构报价,报价高者得,报价低者将会失去申购资格,散户可以通过网上申购,价格者可以有资格申购发行股。
不过,会后记者采访发现,有询价资格的投资机构多数并未现场报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主要过来先观察下,看看是否有投资价值,太高的话也肯定不买的。”
根据新股询价制度调整规定,初步询价结束后,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超过20家(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超过50家)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方的确定发行价格。
这位人士指出,由于申购实行竞价机制,报价高者得,报价低者将会与大众股民参与网上申购,有些机构会报价偏高些,但是也要承担风险,投资机构面临两难,最终的效果是投资核心价值回归。
招商证券总裁杨鶤对记者表示,本次发行定价由网下机构投资者出价,发行人与主承销商协商确定价格。而17元至21元则是招商证券在桂林三金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中所确定的内在价值。
但在代表买方的各大基金看来,17元至21元则是该股在二级市场上市后的可能定价区间,发行价则要低一些。“机构参与网下申购,有锁定三个月的限制,考虑到流动性方面的风险,机构在报价时就需要给予一定的折扣,”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对记者说。
一家机构人士显示为谨慎的态度,他表示,对于IPO重启后的第一股来说,主要的决定权可能还掌握在代表卖方的发行人桂林三金和主承销商招商证券手里。
实际上,IPO询价机制实施多年第一次市场化定价,各方在去年接受教训之后,投资更为谨慎,市场定价缩减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价,股票市场投资正被诱导向理性化。
桂林三金值“几金”?
同样作为IPO重启后的第一单,投资机构对桂林三金在新一轮询价机制市场化的背景投资潜力不在那么笃定。
一位私募股权投资人士对本报记者说,“过去股票发行时候,机构使劲买,包赚,现在机构投资开始考虑风险了,价格更加开放化了。”
对于桂林三金的股票发行定价和未来投资,本报记者进行多方机构采访。
6月23日,一家机构的研究总监在参加桂林三金的现场推介后,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任何一只股票,它到底值多少钱,你认为这可以精确计算吗?我认为作为IPO后的第一股,桂林三金的发行价估计将定在15元至17元。毕竟,根据IPO新规,如果报价低于发行价,就有可能成为无效申报。”
联合证券医药研究员谷方庆对记者采访时说,“总体上来看,桂林三金的基本面还不错。但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企业,盘子也已经不是很小,如果定价过高,而成长性不能对高定价提供支持,就会影响其上市后的表现。”
他认为,桂林三金的发行价定在13元至15元比较合理,而未来的上市价则可能落在25元至30元区间。
根据谷方庆的研究结果,目前医药股的平均市盈率约在26倍。而桂林三金2008年的每股收益约为0.60元(按发行后的总股本计),则13元至15元的发行价所对应的市盈率约为22倍至25倍。
渤海证券医药研究员马霏霏则向《华夏时报》表示,桂林三金的发行价应在15元至18元区间,所对应的市盈率约为25倍至30倍。
她认为,新股的发行价可以比照2008年的每股收益来确定,而上市价则可按照动态市盈率来确定。现在,各大券商对于该股2009年的每股收益预测值分歧较大,高的达0.79元/股,而渤海证券研究所的预测值为0.70元/股。“桂林三金是个小盘股,上市后有机会达到30倍市盈率,即21元。”她说。
一位外资私募股权公司对记者表示,“如果价格超过18块就肯定不会买,从长远看,桂林三金除了扩展产能外,没有后续发展动力。”
“IPO的定价肯定不是越高越好,我们还必须考虑监管层的态度。”招商证券的有关人士说。同时,IPO的定价还必须保证有一定的中签率,如果中签率太低,意味着绝大多数机构的报价都有效,就失去了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如果中签率太高,则能在一级市场参与的机构数量就会太少,从而会影响公司的股东结构和未来股价表现。
对于询价机制市场化结果,上述外资私募股权公司表示,“大家的起跑线更近了,投资机构盈利能力也不能光靠关系说话了,大众投资不会再跟风了。”
市场化新考验
IPO询价机制实行十年,市场化改革一直是推动证券市场投资理性化的重要进程。1999年至2001年上半年,发行市盈率管制逐步放松,开始尝试询价机制。
直到2005年,新股发行遵循询价制度,监管部门不再对新股价格进行核准,仅在必要时进行适度的指导,但官方一直掌握发行定价权,市场化没有进行。
一位市场人士告知记者,桂林三金是IPO重启首单,是以后股票IPO定价的范本,桂林三金的发行价格成功与否关系到询价机制市场化改革。
对于目前实施初期来说,招商证券在桂林三金的操作上显然没有模板可以参考。6月23日,,一位到询价会的业内人士指出,“这只不过流于形式的推荐会,询价会应该是早期就有承销商做完的,现在和以前的路演有什么区别。”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有关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说:“根据IPO新规,配售对象每次最多可以申报三档申购价格,但对应的申购数量之和不得超过网下发行量,即920万股。这个规定其实很不合理,如果我认为15元至17元属于可以接受合理区间,那么就会被迫按合理价格区间的上限即17元去申购。其实,对应的申购数量之和应该为920万股的3倍,即2760万股。”
事实上,询价机制已经前行十年,真正的市场话运作值得期待,它能否修的正果呢?一位长期从事IPO人士表示,前几单肯定不会令大家太满意,国家后续还将有指导意见,,未来趋势是有询价资格的投资机构将会越来越多,询价制市场化最终解决新股发行的效率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