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收购 加强企业国际经营能力


台湾企业应透过收购加强国际经营的能力最近经过香港机场侯机室,看见华航的新广告,英文标题是「The best airline in Taiwan」,中文副题是「看见华航,看见台湾蝴蝶兰」。我觉得有点可惜。

 

华航早已是台湾最佳的航空公司,然而这是我们要对外国人诉求的主题吗?新加坡航空推销自已是全球最佳的航空公司;我们是想让外国人在台湾还是在海外多搭乘华航? 蝴蝶兰是台湾的骄傲,问题是外国人能否像看到郁金香就想到荷兰?好比Naruwan,这是一个台湾人会感动外国人却不一定了解的讯息。

 

台湾要国际化应先发展「国际观」,不只要向外看,还要从外向内看。不只是从台湾看世界,还要从世界看中国大陆,从世界看台湾。台湾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被边陲化,所以我们应用他人的观点来推销自已。

 

当台湾从生产代工走向品牌,「国际营销」变成很重要的环节。我们帮别人设计手机,并不代表我们能在外国销售台湾品牌的手机。我们应推销「世界级」能为外国人能接受的产品,所以在变得和Samsung一样伟大之前,我们还要刻意淡化台湾的色彩。

 

国际营销的下一个阶段是「国际经营」,今天我们所谓的全球布局充其量是国际投资。真正的国际经营不是利用台湾资金和台湾资源,而是运用国际资金和海外当地资源。台湾应输出的是创意和管理,来作全球资源的整合者。

 

国际经营是台湾企业最弱的部份。今天我们可以在台湾作得很好,在大陆作得尚可,但是很少人有把握可以在荷兰、印度、墨西哥成功。台湾企业就像关在动物园笼子里太久的老虎,早已失去东征西闯,征服世界的欲望、自信和能力。

 

连香港人在这一方面都比台湾强。黎智英进入台湾四年,壹周刊变成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苹果日报成为数一数二的报纸。壹传媒带来的是对市场机会的洞察力,和创新作事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台湾编辑出来的壹周刊;要比香港版丰富好看很多,这是成功融合在地资源的国际经营的例子。

 

面对全球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和目前不确定的政策,台湾企业要懂得多多利用海外收购,来提升自已国际经营的能力,达成后发先至的目标。其实不管是欧美或中国大陆企业都很愿意和台湾企业合作。

 

欧美有许多中小型企业,拥有技术、品牌和国际通路,然而由于没有和中国大陆世界工厂接轨,丧失了他们的优势。台湾企业如果能和他们结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完整的「微笑曲线」。

 

中国大陆推行A股上市公司股权改革,鼓励引进战略投资人,这也是台湾的机会。有人把它想成「借壳上市」,这是狭隘的看法。大陆企业认为欧美太强势,日韩不对位,港星太投机,还是台湾最实在。台湾和大陆企业的合作,可以是为了产业整合,也可能是为大陆内需市场布局。

 

在西进投资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台湾企业另外一条可走的路是透过「全球布局」来达成「大陆布局」。这包括和欧美的资金或企业一起投资中国大陆,或者是干脆收购欧美的企业,并顺便接收他们在大陆的布局。统宝收购飞利浦的面板厂,以及冠捷收购飞利浦全球显示器业务,都是类似的例子。

 

台湾企业太习惯作为别人命运的推手,自已的命运却要受别人摆布。透过国际兼并与收购,我们除了输出管理和整合能力,还要迅速利用当地资源,培养国际经营的能力,才能真正创造并掌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