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企业狼性文化大揭秘》——抱残守缺(三)


连载《企业狼性文化大揭秘》——抱残守缺(三)

——口味单一,生存困难

企业界有关“口味单一,生存困难”的案例不胜枚举。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一提起太阳神,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太阳神伴随着保健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但今天人们对太阳神已经十分陌生了。太阳神这个昔日曾经引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企业骄子,到底缘何衰落?

还是在1993年,太阳神的营业额就已达到了创纪录的13亿元。要知道,在那一年,即使是后来成为中国新兴企业旗舰的海尔、联想、万向集团等,其营业额也没有一家超过10亿元的。可以说,太阳神当时以一种前卫、先锋的姿态远远地领跑在所有中国企业的前面。

在当时的保健品市场上,太阳神唯一的劲敌当属杭州娃哈哈集团。他们之间的竞争在相当长时间内构成了中国保健品市场夺目的风景。然而,不同的经营战略造就了迥然不同的企业命运。表面上,娃哈哈在1992年、1993年,年销售额均只有太阳神的三分之一。然而,娃哈哈在这一阶段的一个战略转移却决定了两家企业最终的不同命运。

在那个所有的保健品企业都包赚不赔的时代,娃哈哈便已经意识到了保健品产业成长的局限性。事实上,中国当时的保健品市场的消费群心理及行业竞争都处在一种很不规范、很不健康的状态中,做保健品的企业或许可以轻而易举地捞取充满暴利色彩的“第一桶金”,却很难取得正常而稳定的发展。娃哈哈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在兼并杭州罐头厂之后,就毅然决定从保健品产业逐步淡出,开辟新的战线。他们在原来的罐头生产线的基础上改造完成了一条果奶生产线,开始推出娃哈哈果奶,悄然完成了从保健品向饮料市场挺进的战略转移。事实证明,娃哈哈的这个判断无疑的英明的,而后来巨人、三株、飞龙的迅速暴发和衰落,以及太阳神的命运均为此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关于太阳神的后续命运,请看下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