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又造就了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民族自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性格……
语言和文化是怎样的关系?语言和文化对人又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汉语要比英难学?为什么西方人和东方人性格不一样?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一并听一个小故事吧,然后我们便可以自然而然的走入其中,一一找寻到问题的答案。
在清西陵游玩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后陵三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三座。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在这么多的陵墓里,叫法是不一样的。如皇帝、皇后、王爷的都叫作陵,而妃子、公主、阿哥的则称为园或寝,还有个别的被叫作冢。当然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安置之所”就只能叫作坟或墓了。然而,尽管我们的叫法不一,写法不同,但是若是外国人来看的话,就全都一样了。因为在西陵景区所有的英文注解中,不管是陵还是寝,都是一个词,即tomb。这让我想到了一些东西,比如语言与文化,还有东西方语言的不同所反映出的东中外文化的差异。
我查了一下,在英语表示坟的只有两个词,一个是tomb[n.坟墓;v.埋葬],一个是grave[n.坟墓;a.严重的]。至于其它的词,则类似于词组了,象中文的葬身之所等。而在中文里,我所知道的表示这一意思的汉语单词至少有6个,即陵、园、寝、冢、墓、坟等。至于词组,就更多了,不必再提。之所以讲这些简单的字,因为它们所反映出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并不简单。一是英语和汉语的差异,二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三是东方人和西方人性格的区别。
常听人说,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相对而言英语要容易学的多。以前我对此还有些看法,现在看来,这话应该是客观的。同一个意思,英语里只有两个字来表示,而在汉语里,却有6个字来表示,单在数量上,需要学习的量就是三比一,怎么能不难。再有,虽然都是一个意思,但其中又有着各种各样的的差异,这在英语里也是有的,但相对于汉语而言,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皇帝的墓叫陵,阿哥的墓叫寝,而老百姓的墓则叫坟,而tomb和grave作为名词,则只有一个意思,即坟墓。这样看来,汉语要比英语丰富的多,也复杂的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文明史,铸就的是博大精深的文化。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不用看出身,不用看官衔,不用看史书,也不用看实体,只要看一看这个字,就知道他(她)是男还是女,是王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而若是看tomb,你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次旅游的记忆。那次在一个文化景点中遇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闲聊中发现,有的中国文化他根本无法理解,更不用说欣赏了,比如书法。在一个刻有古代书法家大作的石碑前,我贮足欣赏,而他却无法理解我的凝视与赞叹。我告诉他这是“书法”,可是他的回答却很简单直接,“这不就是几个写的很潦草的字吗?有什么好看的?”我听了只能无语,因为我也不知道怎么回应。他看不懂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是字母的,他这样回答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是“直接”的。如果他懂得了“永”字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我想他也会停下脚步来细细赏析的。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同样不懂什么是京剧,但他们却也能欣赏京剧,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由这个事情不难发现,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文化的产物,而不同的文化又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或者说是性格。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汉语的丰富而复杂,也造就了东方人的深沉内敛,温文尔雅,含蓄恭谦;而西方文化的单纯自然,造就了英语的简单直接,也造就了西方人的外向奔放,张扬显露,热情好动。
最后引来一些相关资料,以便于理解。
1、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崇拜起来。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字要避讳。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护。现代各地口语里也常常有些词语起源于避讳;不久以前,很多行业有各自的避讳字眼。从前有些人家,因为小孩儿不懂得避讳,在堂屋里贴一张纸条“童言无忌”,意思是意指孩子说话不必忌讳,即使说了不吉利的话也无妨碍。还可以说是很可爱或孩子说出的语言幽默生动,让人捧腹大笑
凡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语言。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当然,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中)。其中4200种左右的语言得到人们的承认,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其余有500种语言为人们所研究。另外,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如澳大利亚有二百五十种语言仅被4万多人使用,而这些澳大利亚土著民族还不得不使用英语,长期以来,这些语种便渐趋衰亡。在美国同样也有很多正在衰亡的语言。如北美印第安人有170种语言,其中许多种语言如今只有一小部分人用它们来交谈。他们的子孙已不了解自己祖宗的语言,而习惯于用英语了。
2、什么是文化
文化就是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现象和氛围。
根据人们探讨某个事物人数的多寡则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即:
相对于其他文化,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多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大文化;而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少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小文化。——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
这个定义揭示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是人类群体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主要成分是符号、价值和意义、社会规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价值观是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决定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区分是非的判断力。社会规范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
(2)文化的内隐部分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起外显形态为各种符号,这些符号主要体现为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
(3)对整个人类来说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对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人而言,文化则是主要体现为既有的生存和发展框架。
(4)文化随着人类的群体的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
——选自《社会学教程》易益典
3、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国外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但一般认为,民族是“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因此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民族是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必然产物,但民族的要素是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逐渐形成的。当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后,经过一个很长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民族差别逐渐消失,世界各民族将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
4、什么是性格
性格(character)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所谓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态度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中。
性格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本性和性格的区别:
性格是后天所形成的,比如腼腆的性格,暴躁的性格,果断的性格和优柔寡断的性格等。
本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不可改变的思维方式。本性是先天所形成,比如自尊心,虚荣心,荣誉感等。人的本性包括有求生的本性,懒惰的本性和不满足的本性。
5、什么是书法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6、什么是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主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7、什么是东方
指亚洲,包括近东、中东、远东。这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或政治名词。有时特指亚洲东部。
泛指亚洲东部的一些国家、如日本、中国、印度等,区别于西方。也指冷战期间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统称。
8、什么是西方
意即西方国家,指美国、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由于这些国家大部分集中在欧美,所以有时也称作“欧美国家”。
西方指经济上的资本市场经济,政治上的民主共和体制,文化上的基督教地区。
最初西方只是地理概念,现在它的文化概念越来越明确。
语言与文化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