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终于从地方区域提升为全国性经济区
<<当代企业家>>杂志 记者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5月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终于从地方区域提升为全国性经济区,这对闽台人民是个大福音.
中央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央定调,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
中央决定,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四是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中央决定《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发布。
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背景链接
A :海西如何出来?
处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福建,如何不被“边缘化”,如何直面现实寻找突破,决策者如何提出海西战略,它又如何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省政府智囊人士解密海西的“前世今生”
改革开放30年间,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我省十分注重持续运作,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到加快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成功实践,再到提出“科学发展,四求先行”的发展理念,充分证明只有持续运作,才能做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把福建建设好,把海西建设好,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2004年1月,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省长卢展工亮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首次完整、公开的亮相。
四年的时间,海西战略逐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海西已成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如今,海西已成为一张最生动和最富魅力的名片!上周,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向我们娓娓讲述了海西的“前世今生”。
“海西的提出,正是凸显福建对自身优势与条件的认识和自信”
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卢展工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首次完整、公开亮相。“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的以福建为核心区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
“它的提出,正是凸显福建对自身优势与条件的认识和自信。”杨益生说,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发展思路虽然较清晰,但更多地局限于建设自身。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大念山海经”;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南北拓展、中部开花”;1995年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主要指闽东南沿海地区;进入新世纪,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战略部署。
“早在2002年的时候,福建就开始做大量的调研,希望能够提出新时期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杨益生说,福建几乎与广东同时启动改革开放,两省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是很大,但二十多年后,经济规模却相差很大。从地理版图上看,处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福建,总体竞争力相对较弱,已成为两大三角洲经济区之间的“相对洼地”。而当时全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朗的三大经济区域———两大三角洲和京津冀经济区。面对这种发展态势,福建省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否则,就会落后于其他省区,甚至被“边缘化”。
“福建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为将来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直面现实,寻找突破,成为决策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福建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海西战略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战略与过去思路最大的不同是,福建改变过去二十多年主要着眼于本省行政区划内经济建设的“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致力于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把福建放到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对接的意义上去认识,它可促进环海峡经济圈的发展,推动两个三角洲和环海峡经济圈的融合,福建从一个看似“边缘化”的尴尬位置,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而这个经济区与台湾隔海相望,也有利于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有八成的台湾居民祖籍地在福建,这种特殊的渊源关系决定了福建在两岸统一大业中的战略地位。杨益生说,从“繁荣带”的提法上升到“经济区”,这不单是一个提法的变化,体现了福建欲借助对台优势做强做大区域经济的意识。“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来看,福建如果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形成一个低谷,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是很不利的。福建的作用发挥得好,将为构建一个整合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体提供可能,也为将来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海峡西岸’提到如此重要的经济战略位置,是因为福建与台湾缘分不浅”
在2004年年初召开的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省长卢展工亮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同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57名全国人大代表在时任副省长黄小晶领衔下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此举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之所以把‘海峡西岸’提到如此重要的经济战略位置,是因为福建与台湾缘分不浅。
它离小金门最近1公里,离大金门最近8公里,离马祖最近6公里,离台湾本岛最近128公里,这个地缘优势哪个地方有?”事隔两年,在“海峡西岸”被写入中央文件后,现任省委书记的卢展工这样解释。
福建的声音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与福建代表团的代表一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福建把“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目标定位提出来很有创意,有利于福建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对接,将对全国的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2004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专程来闽调研福建的港口问题。同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率领政协常委视察团赴福建,作了9天的专题调研。回到北京之后,罗豪才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就福建的“构想”进行汇报。他强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有经济意义,更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他的报告很快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批示。
随后,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纷纷来福建考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这成为一个强烈的信号,随后,众多部委领导接踵来闽考察,提出一系列支持海西战略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海峡西岸”写入其中,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得到中央的认同。2006年3月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分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至此,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乃至由党的主张转为国家意志。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再次得以凸显。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海峡西岸”再次写入中央《决定》。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海西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胡锦涛是在报告的第十部分“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谈到支持海西发展的。
省内几位政策研究专家说,中央的充分肯定,推动了海西这一发展思路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巨大动力。
目前,已先后有50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与福建签署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合作协议、会议纪要或备忘录,给予了实质性支持;许多省市特别是与福建接壤的周边地区主动融入对接,全省9个设区市加上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三省一些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台港澳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是热切关注,台湾百大企业在闽投资已增加至40多家,台商在福建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在中央的领导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由构想转化成为生动的实践。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