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种问题还是思想问题?——读张贤亮新作《一亿六》


  张贤亮发表在《收获》上的长篇小说《一亿六》现在备受争议。今天早上,我终于读完了。

  现代小说似乎都在寻找一种能够吸引读者的写作方式和阅读模式。但是,我确实不想知道这样的革新或者变化能带来多少收益,从商业的角度看,他的成功是复制和被复制的典型,从文学的角度,它所关心的问题倒是值得我们想一想!

  据说,张贤亮去年在四川一张科普小报上看到一则关于精子危机的文章,他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冲动,他说这是第一次,他小说中的人物在他的笔下说话、行动。于是,《收获》主编李小林的短篇小说约稿,得到的却是一部23万字的长篇小说。而且张贤亮还说,“金融危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子危机。”所以小说从发现一个具有着责任、勇敢、直率、忠诚特点的男青年开始,引起了一系列关于对“国宝”争夺情境下的嬉笑怒骂的人间世象。他写到了象王草根一样的暴发户对于企业经营的投入、对于政治钻营的投机、对于金钱和女人的随意、对于事业和后代的执著,他写到了象陆姐一样的“女企业家协会”会员自身的不幸和万幸、周围的小人和大人、父亲的残酷和冷漠、弟弟的无奈和真实,写到了象陶警官一样的权力拥有者的正义和卑劣、对世俗的愤慨和适应、对事业的忠诚和质疑……这些人物的出现和从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财富拥有者对于未来的期待和现在的小人物对于金钱的渴望就成了我们生活中难以躲避的斗争主线,所以关于“国宝”一亿六,它是优良人种的继承者、传播者的客观存在就是一种资源上的罕见,而我觉得,张贤亮先生用如粗口般的语言就是想诉说,追求生理上的人种优良贯穿了浮躁社会的全部,人们是不是都淡漠了对思想修养的历练?所谓的“国学大师”在历经沧桑、告别人世的时候还不忘记女人的肉体香、所谓的寺院高僧在指点迷津后还不忘启发式的安装收取香火钱的刷卡器,只能说,世界在人种的问题上纠结了,不是,应该是中国在人种问题上纠结了,那么人的修为呢?思想呢?精神呢?当我们都只能追逐优良人种时候,这些都哪去了?

  小说而已,恐怕不能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