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忘这东西


 

 一个人能活多久?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结果,恐怕最长的也很少有人能达到三万六千五百天,也就是一百岁。但一个人的欲望到底有多少?恐怕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也统计不出来。勿庸置疑,你、我、他,还有千千万万的凡夫俗子都摆脱不了欲望的纠缠。当然,人有欲望并没有错,或者说人正因为有了欲望才有前进的动力,才有拼搏的雄心和超越的勇气。每次一个小欲望的实现,只是下一个欲望的开始,无休无止,生生不息。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叫做欲望的东西努力着、拼搏着、冲动着,甚至屈辱着、苟且着……

眼下,种种迹象表明,欲望这东西,正以燎原之势疯狂地蔓延着。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梦境;不同环境的人,有着不同的向往。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的欲望就是能填饱肚子。记得为了能让一家人吃饱,我母亲每个月都把粮站供应的一点点细粮,背到大车店去多换几斤粗粮。当时的许多人家都是喝能照进人影的稀粥,吃难以下咽的糠菜窝头。别说吃大米白面,就是能吃上一顿纯玉米面饼子也赶上过年了。那时候,人们的普遍欲望就是“到什么时候,玉米面饼子、高粱米饭才能可劲造呢?”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低水平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又成了新的消费热点。那时侯,如果谁家有一台电视机,那可相当牛了。到了八四年,我父母家才买了一台丹东产的菊花牌17寸黑白电视机。每天晚饭后,家里没有电视机的邻居们早早都来等着看电视。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坐得满满登登。当时,如果谁家能同时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那就很了不起了。我自己的家到了九二年,这“三大件”才算置办齐全,而且价格都是比较便宜的。所以,对于广大普通百姓来说,在九十年代前,人们的普遍欲望就是“到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三大件’?”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社会上最流行的一个名词就是“万元户”。当时,你的邻居、朋友、同学中,如果有谁走南闯北,做买卖回来,手上戴着上千元的名表,身上穿着数百上千元的名牌服装,回家后又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着实让我等每个月才开一二百元的“工资族”羡慕不已。因此,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会上又出现了“停薪留职”、“下海经商”这样的新鲜词。许多机关干部毅然离开工作岗位,纷纷下海经商。那个时候,人们的欲望就是赚更多的钱,早日成为“万元户”。

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已经得到了极大满足的人们,开始对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欲望。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已经越来越多。要求住房的标准,已不再是几室几厅,而是“独楼”、“别墅”;对交通工具的要求,已不再是“夏利”、“桑塔那”,而是“奔驰”、“宝马”、“沙漠风暴”了。当然,这些欲望只代表了少数的“富有阶层”,如我等平民百姓眼下的欲望还只能是:能住上80多平米的楼,每月能开1000元以上的工资,能享受到“医保”、“社保”的待遇,如此而已。

“欲望”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试想,从牛车到马车到汽车到飞机到宇宙飞船,哪一种进步不包含着人类无限的“欲望”?但是,现在很多人已经把“欲望”理想化了,他们都希望自己拥有一盏无所不能的“阿拉丁神灯”,可以任意变出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但我们还必须记住,“欲望”这东西,它可以帮助你成长,它也同样可以将你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