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三个关键词
——凤翔县蝉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的启示
张晓伟
发展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资源要素不充裕,是目前制约内陆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以来,上述特征明显的凤翔县域经济却在四年实现“三级跳”: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跻身陕西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2007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并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金融生态县等称号。
启示一:项目就是硬道理
凤翔发展之快,首先得益于项目。2005年至2008年,该县四年引建项目325个,争取国投资金近8亿元,合同引资200.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9.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项目为支撑,先后建起了全省最大的煤电化循环经济发展园和西北地区最大的白酒制造基地等八个特色工业园区,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形成了北果、中菜、南牧的农业格局,被命名为全国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县、全国标准化辣椒栽培示范县、渭北果业基地县和全省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城镇化率达到32.5%,被宝鸡市规划为撤县建市县。
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项目也不会与生俱来。在当前各地拼抢项目、竞相发展的形势下,项目为何对凤翔“情有独钟”?关键得益于他们既发散思维,“敢吃天鹅肉”;又逆向思维,“善吃窝边草”。
招数一:向外抓招商。面对不沿边、不靠海、不通高速公路的实际,他们独辟蹊径,推行了“四个依托”(依托企业招商、依托资源招商、依托园区招商、依托亲情招商)的模式,国电集团、徐矿集团、冀东集团、陕西东岭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或大集团先后落户。仅2008年,全县合同引资84.9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0.26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亲情招商。在鼓励凤翔在外创业人员返乡创业、或者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的同时,对引进的外地客商,从子女上学、就业、培训和政治、经济待遇等方面与本土企业家“一视同仁”,每年拿出20多万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十佳企业和十佳厂长(经理),推荐特别优秀的企业家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使外来客商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浙江客商周嘉喜2005年来凤翔投资,得知周总一个儿子正上高二的情况后,县上立即联系让小周上了凤翔中学,第二年小周以优异成绩被西北大学录取。送儿子上大学前,周总特意找到县上领导,激动地说:“凤翔就是我的家!”。“以心换心,心心相印”,目前在凤翔投资兴业的外地客商达到48位。
招数二:向上争国投。县级领导带队,紧跟国家政策“脉搏”,积极跑市、上省、进京,与国家部委和省市部门建立“热线联系”,对接项目、争取资金。争资立项蔚然成风,每年都在2亿元以上。2008年,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等机遇,全县储备包装项目195个,其中36个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盘子,42个项目争取到位,累计争取国投资金2.19亿元。目前,投资17亿元的宝平高速公路凤翔段已经开工建设,合凤、大凤高速公路即将实施,将形成三条高速公路交汇凤翔的格局。
招数三:向下搞盘活,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在盘活乡镇、部门、企业的闲置、弃用和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厂房、设施上大做文章,较好地突破了土地和资金的瓶颈制约。2008年,仅城建、工业口就盘活闲置资产17宗,盘活资金7765万元。
招数四:向内扶非公。出台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等文件,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连续两年组织百名干部和企业家“两进苏州、三下温州”,部署开展了“非公经济突破年”等活动,连年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在全县掀起了“创业可能、创业光荣、以富为荣、以富为能”的热潮。至2008年底,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5200户,私营企业11370户、其中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6户,被省政府评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示范县。
启示二:环境就是软实力
凤翔的环境,不仅仅体现在赏心悦目的感观印象中,更反映在对投资者、人民群众从事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三心”实践里。许多投资者讲,来凤翔主要就是看上了凤翔的环境。
放心的投资环境。宝鸡裕银颜料公司是利用宝鸡第二发电公司粉煤灰从事建材加气混凝土生产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在凤翔投资有“三个特别好处”:一是平台好,有八个园区,有品牌企业,有产业,容易搞配套。二是省心,投资建设只与政府打交道,没有其他干扰。三是踏实,投资前后一个样,没有一些地方“前热后冷”的现象。
安心的发展环境。凤翔县提出,不仅要把客商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做得大,做到“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办,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马上办”。对重大项目,县级四大班子包抓,具体工作部门承办;对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包抓,全程跟踪服务。同时,以提高办事效率为重点,提出“干好本职业务工作是底线,抓亮点、出特色才是政绩,不仅要抓廉政而且要抓勤政,不仅要治贪官腐官而且要治懒官、庸官”等理念,开展了“双争”(争创学习型、创新型、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争做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务实型、廉洁型、高效型干部)等活动,成立了行政效能监察中心,推行了工作倒查制、“五明确”挂牌督办问责制(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标准、关键措施、时间进度、责任人员)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企业评价部门等制度,着力解决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宝鸡恒立集团轻钢结构生产线项目从洽谈到建成投产仅用了22天时间。
舒心的生活环境。进入凤翔,满眼是绿、赏心悦目、清新爽怡。许多企业负责人讲,在凤翔工作生活很方便、很惬意、很舒服。居住上,以县城为中心、5个省级百强镇为辐射的城镇体系已经形成。出行上,县乡公路三级化、村村通公路,2个出租车公司、11路公交车四通八达,到宝鸡用时不足半小时。购物上,城南、城东、西凤等3条商业步行街和凤翔名吃城等7个市场网状分布,西安人人家、宝商家美佳、新合作等3个连锁超市、重庆刘一手等火锅城和恒源商厦、西凤大酒店、海深酒店等商业服务设施齐备,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休闲上,“游在灵山、赏在东湖、玩在六营、吃在大海子、住在凤翔城”的“凤翔一日游”体系已经形成,尤其是在六营泥塑民俗村,可以观民间绝活,参与制作泥塑,体会独特的民间文化魅力。同时,在全市首家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和城市建设投资经营公司,成立了2户民营保洁公司,率先在宝鸡市提出并开展创建“绿色凤翔”活动,城区绿化覆盖率增加到3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9平方米,建成了塔寺河笙箫园、凤鸣广场等一批绿地和休闲广场,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园林县城、绿色模范县等称号。
民生也是生产力
民生即民心,也是生产力。凤翔县的当政者坚持把民声作为最大的命令,按照“让当代人幸福,让后辈人赞叹”的理念,坚持“三让”,努力建设幸福凤翔,形成了干群携手、心心相印的和谐局面。
让每一个凤翔人都有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公益性岗位的同时,他们把劳务输出作为重要途径,像为农产品找市场一样为劳动力找就业岗位,像为农产品打品牌一样做劳务品牌,目前全县1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约占劳动力总数的3/4。“空手出门、抱财回家”,“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一批出门、一方致富”,“外出挣票子、异地换脑子、回家办厂子”,已成为凤翔劳务输出的真实写照。劳务输出不仅富了农民口袋,诞生了李剑人等一批老板,还富了农民脑袋,出现了杨洪智等返乡创业新农民和范家寨乡孙家堡村等劳务经济小康村。该县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县和劳务输出示范县。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14元、同比增长2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1元,同比增长14.9%。
让每一个凤翔人都有保障。保障是民生之基。他们按照应保尽保、全面保障、全市领先的要求,实施了总投资4.1亿元、48个项目的“民生八大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5%,8478户、20754名群众受惠城乡低保政策,16050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五保供养344人,2.1万群众通过发展经济、异地搬迁摆脱贫困,2万多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惠“两免一补”政策,群众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科技进步先进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幼儿教育先进县、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10多项国家级称号。
让在凤翔的每一个人都有安全感。安全是民生底线。他们坚持排查一批、调处一批、稳控一批、处置一批的思路,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平安县。
项目支撑发展,为科学发展“聚力蓄能”;环境保障项目,给科学发展“护航造势”;发展让人民共享,让科学发展“温暖人心”。这就是凤翔县的科学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