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台儿庄战役的启示


 吴毅峰:台儿庄战役的启示

——转自515《联合早报》网

 

山东是个好地方。

山东不但山好,而且水好,难怪千百年来,这里不但诞生了孔子这样的圣人和孟子这样的亚圣,而且还诞生了孙子,孙膑,老子,墨子,荀子等等一大批影响了整个世界的伟人。施耐庵的《水浒传》让水泊梁山名扬四海;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让世人明白了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区别。在山东,巍巍的沂蒙山养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血染的台儿庄见证了中华儿女抵抗日寇侵略的英勇事迹。19384月,在鲁南枣庄台儿庄,一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役壮烈地打响了。战斗持续1个多月,日军损失惨重。

枣庄是古代薛国的所在地。这里地下矿藏丰富,自古以来是生产精良兵器的地方。枣庄的西边不足50公里处便是美丽的微山湖;而它的南边不到100公里处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徐州之所以在军事上如此举足轻重,原因很简单-它一直以来都是中原大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不停地在全中国运转着战略和战备物资。日本不但一直对山东垂涎欲滴,而且一直对徐州虎视耽耽。

19371213日,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攻陷了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而且攻陷了济南。为了取得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同时为了打通战略物资的交通要道,日军很快便决定分兵两路,进攻台儿庄,直逼徐州。1938316日,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开始对台儿庄以北的滕县发动猛烈进攻,从而正式拉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以此同时,日军第5师团板垣支队也迅速地进攻台儿庄东北城市临沂。在这个危难时刻,中国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将军率孙仲连等部义无反顾地在台儿庄进行英勇的抵抗,最后以三万中国将士的伤亡代价换来了日军一万人伤亡的战果,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地拖住了日军侵吞中国的步伐。

现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然而,这一段惨烈的历史却在许多人的心头久久地挥之不去。我很早以前就想来这个血染的战场缅怀一下当年抗日烈士的英勇。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我的想法一直没法实现。后来,我逮住了一个机会,于是我不顾一切地直奔台儿庄。尽管时至今日前往台儿庄的交通依然很不方便,但我还是不辞辛劳,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劳顿,踏上了这块曾经的"生死存亡之地",来到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下车之后,我打开地图一看,原来台儿庄就在山东的最南端,在江苏徐州的北面。

我只所以说到台儿庄的交通很不方便,是因为公交巴士虽然很多,很准时发车,但是车主却一直在路上兜客。在又破又烂的公交巴士上颠簸了很久之后,我好不容易才到达枣庄市区,但却必须马上转换另一部公交巴士才能前往台儿庄。到了台儿庄之后,我又必须转乘在车站门口候客的无证"的士"才能到达市区。很不巧的是,当我经过几个钟头的旅途劳顿来到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门前时,纪念馆已经下班闭馆了。一位好心的售票工作人员看到我神情匆忙的样子,曾经试图帮我,看看是不是能够让我在闭馆后进去匆匆地浏览一下。我谢绝了她的好意,因为我想慢慢地看,不想走马观花。

 

这样子,我当晚就必须在台儿庄住下了。为了全方位地理解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我选择了当地最高级的酒店住下。进了房间之后,我从窗子往外一望,整个台儿庄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份外的美丽和妖娆。很难想象,71年前这里是一个腥风血雨的杀戮战场。我还看到,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附近座落着"李宗仁抗战史料馆"。这个史料馆的建筑古色古香,是西式的小洋楼。为了看得清楚一些,我特地电召了一部出租车载我去"史料馆"的门前看了看,感受一下当年李将军在这里率领那支"杂牌军"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壮烈。后来,我才知道,蒋介石把嫡系精兵保留着,却让杂牌军去抵抗,其实也是自私的。

台儿庄的市区其实很小,那辆无证的"出租车"用了不到十分钟就在市区兜了一圈。市区虽小,但是依然保留着一座清真寺,一个城门以及一座石桥。这三个富有纪念价值的建筑见证了当年"台儿庄战役"的惨烈和残酷。我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这座清真寺在台儿庄战斗中多次遭到日军的轰炸,而那个城门则是城中几个城门唯一保留下来的一个,那座石桥也是因为侥幸才躲过炮弹的毁坏。不过,让我不明白的是,现在为什么这个城门里竟然住着人,而且还开着小卖店?难道住人是一种保护措施吗?当地人也无法回答我的问题。趁着天色还没有完全暗下来,司机把我载到了市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面参观。在深深的暮色之中,我望着这座与北京天安门的那座纪念牌有几分相似的纪念碑,心中感慨万千-当年的南京城为什么会这么轻易地被"委员长"放弃了呢?就这个问题,我不止一次地在山东向许多的普通市民请教,得到的答案几乎相同:蒋介石有私心,怕抗日而被共产党捡了便宜,所以便弃城逃跑了。

都说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这话是有道理的。可是,雪亮的眼睛如果被人蒙上了布条,人有时就会蒙着眼说瞎话。几十年过去了,台儿庄的战役证明了一个道理-士气就是战斗力。我一直问自己,当时的战斗力来自哪里呢?为什么在这里抗击日本人的国军后来在山东的孟良崮战役中却被共军打得落花流水?

第二天一早,我迫不及待地提前来到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在朝阳的照耀下,展览馆的整个外部环境显得十分的优美;在鲜花,绿地,小桥和流水的衬托下,它犹如一座古战场的城墙一样巍然屹立,更像一个勇士随时准备着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卫这个美丽的家园。纪念馆的内部设计也是很独特的,整个的展厅大致呈环形状,让观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台儿庄战役的起因和结果。虽然,这个纪念馆的展品显得有些单薄;但是,我从馆方有关领导那里了解到,这些展品的收集过程实属不易,因为在"大炼钢""文革"期间,许多宝贵的文物早已经化为废铁了。"文革"其实就是中国近代的"自残运动"

这些年来,我在中国参观过许多类型的抗战纪念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纪念馆正面展示了当年国民党抗战的历史,在中国至今属于唯一。不过,我在参观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令人不解的细节,比如在日军伤亡的数字陈述上,纪念馆的外墙上写着7000余人,而馆内的介绍上则写着10000余人;还有就是馆内的一个蜡像场景让我惊讶不已-这个蜡像场景的题目是《周恩来和叶剑英与白崇禧在讨论战局》。我之所以惊讶,是因为那个架势分明是周恩来在给白崇禧上课啊,而白崇禧则被塑造成站在周恩来面前的一个小学生模样。这不是在开玩笑吗?白崇禧是职业军人,尽管后来没能在"国共内战"中打赢共军,可是在"台儿庄大战"的时候,他可是国民党副参谋总长啊,而周恩来则只不过是一个文官而已。这样的"成者为王"式的喧宾夺主其实就像是一个处女在给一个妓女讲授"春宫技巧"一样可笑啊。(见图附后,本搏拍摄)

于是,在结束参观活动之后,我向馆方有关领导提出了善意的质疑。接待我的那位女副馆长告诉我,他们对这组蜡像也觉得有些不妥,已经准备更换了。我还向她提议,由于该纪念馆的意义重大,展品却不多,馆方应该和国民党加强合作,争取把目前闲置在台湾的一些相关珍贵史料交流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来。对此,副馆长告诉我,台儿庄与有关的市委领导之前的确为了这件事情去过台湾,也见过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包括连战等人,相信很快会有一个合作与交流的。虽然我觉得这个纪念馆在管理方面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这位副馆长的耐心答复让我感到很是宽慰。我善意地对她说,当年中国军人在这里打败了日本侵略军,这个纪念馆就应该最大限度地重现当年的英勇与尊严。

不过,我也知道,这个纪念馆经费不足,是个头痛的大问题。现在中国的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其本意是一个善举;可是,工作人员(包括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如何调动就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了。当然了,纪念馆(包括博物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定要本着对这些重要历史资料负责的态度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才不会辜负观众,也才不会辜负曾经为国捐躯的英烈。另外,也可以从国民党那里引进一些当时的影像资料来播放,更加客观地把这段历史展现出来。在新形势下,中华民族需要的是团结的契机和切入点。

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也许在一个特定的场景就容易唱高调。社会的现实其实是很残酷的。革命烈士的安眠之地本来应该是很安静的,犹如《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歌唱的那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微山湖就在离台儿庄不到50公里处,此时真的静悄悄吗?

不是的。记得我到台儿庄的当天晚上,我一回到房间之后就接到一个女生的电话问我:"先生,要不要睡觉觉啊?"我听了之后觉得真的是很滑稽。你想想看,在这个烈士长眠的地方,有谁敢"睡觉觉"啊?记得在几年前,有一批日本游客集体在珠海"睡觉觉"被媒体曝光,搞得中日双方都灰头土脸的。听说,每年都有许多日本游客前来台儿庄参观,不知在这里敢不敢"睡觉觉"?如有,那对中国烈士是不敬的。令我惊讶的是,第二天我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里看到这样的描述:日军攻入台儿庄时,大肆烧杀奸掠,连老太太都不放过。我一下子想起电影《血战台儿庄》的画面,炮声隆隆,震耳欲聋。

也许,我们应该宽容,因为任何转型期的商业社会都需要一些时间来塑造其核心价值观。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这个蜡像场景的题目是《周恩来和叶剑英与白崇禧在讨论战局》。我之所以惊讶,是因为那个架势分明是周恩来在给白崇禧上课啊,而白崇禧则被塑造成站在周恩来面前的一个小学生模样。这不是在开玩笑吗?白崇禧是职业军人,尽管后来没能在"国共内战"中打赢共军,可是在"台儿庄大战"的时候,他可是国民党副参谋总长啊,而周恩来则只不过是一个文官而已。这样的"成者为王"式的喧宾夺主其实就像是一个处女在给一个妓女讲授"春宫技巧"一样可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