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报道会长文章专辑之一:
有情人喜结文字缘
谢德树
不久前,枫溪文友老邱请我去参加他们的文学沙龙。据说这个沙龙的会员都是些业余作者,是老邱把他们组织起来,每月定期在他家的客厅聚会。我如约前往,文友们一见如故,东拉西扯,就扯到《潮州日报》的“社会与家庭”版。这时,一位女青年从后排站起来说:“谢老师,近两年你发表了不少如何正确对待婚恋的文章,特别是提出了大龄姑娘择偶难这个社会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你是否能再给我们讲点什么。”说完,她就慌忙坐下。
看着她脸孔绯红羞涩的样子,我知道又遇上一位大龄姑娘了。于是,我说:“大龄姑娘择偶难,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社会因素,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清楚,我就不谈了。内因是自身的问题,比如有的大龄青年见对方条件不错,但双方或因为‘生肖相冲’、或因为‘年岁相冲’、或因为‘同姓相冲’等等原因而告吹,这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因为时至今日,封建愚昧的迷信思想有时还会在不同方面左右着青年人的婚恋。”
“真有这样的现象么?”有人发问。
“真的,在市区老石伯那里我就听到不少这样的故事。”我边回答边准备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可没料到东道主老邱却忍不住插嘴:“想不到我20多年前遇到的问题现在还是个问题!”
“邱会长,当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位小青年突然发问。
老邱与小玲一家子不乏浪漫与温馨。(插图见像册)
“哦,老邱,你就谈谈自己的婚恋故事吧!”我从旁怂恿。
“小玲,还是你来讲吧!”老邱喊住了正在冲茶的妻子。
于是,小玲落落大方地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大约是1977年的一个冬夜吧,我正在卧室看刚来的《诗刊》,老爸却在客厅喊我:“小玲,你拿了我的《诗刊》没有?”“急什么,我正在看着呢!”我大声回答。“可不可以先借给一位后生兄?”
“后生兄,谁来借书?”我边想边好奇地走到客厅。“哦,这虎头虎脑的呆小子,他不是在拉瓷泥么?借什么《诗刊》?”我心内想着,就赌气把书递给他,乘机挖苦:“是你要借啊!拿去吧!看不懂就请来问我老爸!”
“小玲,勿无礼貌。”老爸嗔怪地盯了我一眼。
“是是,小玲说得不错,我正在学写新诗,今后免不了要经常来麻烦老校长。”他还怪谦虚呢!
没想到,几天后他真的又来了。这回他是送还《诗刊》,又从我手中夺走《人民文学》,并跟我谈论了自己对于新诗的看法。哼,这拉瓷泥的小子看不出还是诗迷呢!我当时心中暗暗称奇。
更奇的是,喜欢读书看报的我竟然在当年11月的《汕头报》上看到他写的一篇短文《青年人怎样对待恋爱婚姻问题》,哼,这小子思想还不错,不可小看。我竞有点怦然心动。
后来,我知道他不仅参加了枫溪职校夜高中的学习,而且还去市文联参加文学讲习班的学习,就很为他的学习精神所感动。
半年后,当他拿着一本《韩江》给我看,说他的《浪花》一诗侥幸获奖时,我们已“人约黄昏后”了。
听说恋爱都是从借书送书开始的,我们也不例外。但是,“从来好事多磨难”,当我们的父母看出我们的“苗头”时,竟不约而同地挺身而出反对这门“亲戚”。他的母亲不知从哪里知道我的“生辰八字”, 就拿去给算命先生算命。算命的信口开河,说我的“八字硬”,“带阳星”会“死打家”。她就很害怕,认为我是“扫帚星”,断然不准儿子和我“上落”。可他偏偏不信邪,还是偷偷经常和我约会。现在,我已经当了伊阿妗20年媳妇了,大家有目共睹,伊阿妗今年80高寿了,还健步如飞。算命的话可信不可信?
“不――可――信!”我们像小学生一样齐声回答。
小玲满意地笑了,喝了丈夫递上的一盅茶,又侃侃而谈――
没想到,我的父母当时也竭力反对这门亲事。父亲的理由简单而又实在,他家穷啊,5个男丁全未结婚呢,虽说阿邱是老大,可也只有一间旧平房。
“老爸,一房足矣,你不是常吟《陋室铭》么?穷,难道我们富么?穷,才门风相对呢!穷则思变呢!”我当时是这样抢白老爸的。
老爸苦笑着摇头告诫我,好自为之!就埋头读书不语。老妈却振振有词:“同村同姓,五服内,不可谈婚论嫁的。”
“妈,不是五服内,是500年前同一家呢!”
“我说不过你,你以后自作自受。”母亲当时气得面青青。
总之,我们当时就这样不顾双方父母反对,“不怕神不怕鬼”地走到一起来了。
因为很难一下子就完全彻底地说服双方的父母,所以当时我们“先斩后奏”。在无结婚新衣、无设席请客、无布置新娘房的“三无”情况下,我们匆匆登记完婚。完婚后,他还写诗言志:“贫寒门第人争气,情投意合到白头。”
他说到做到,20年来,他还是争气的,这不能嫌。
“邱兄这几年取得的成绩,我们是知道的,但是当时你看中他的什么?”那位坐后排的大龄姑娘又突然发问。
“哦,很难说看中什么,姑娘,看人主要凭感觉。我感觉到他办事认真,做什么事都很执着,而且会刻苦耐劳。你想,当时他拉板车,风雨无阻,从不缺一天勤,而且很节俭,不抽烟、不喝酒。晚上,他又经常读书、写作,虽然写作不能赚什么大钱,可他有理想有追求,姑娘,我想,这就够了吧!”
姑娘秀丽的脸庞刹那间掠过一朵红云,她禁不住低下头“嗤嗤”窃笑起来。
沙龙在欢声笑语中继续着,小玲的故事已到了尾声------
真的,他读书写诗,到现在已经出了几本集子,但他决不是书呆子。可以这样说,白天,他干粗活重活,什么活赚钱多他就干什么活,像个粗人。晚上,他读书,什么书有哲理有内涵,他就读什么书,像个文人。大家知道,这幢4层的小楼,是他白手起家的,他自己也从一个拉瓷泥的车夫奋斗到成为一家陶瓷公司的秘书。而且,更使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儿子也已读初中了,学习成绩年年优秀,他前年还拿到《韩江》的一个什么作文大赛二等奖呢!我们的小家庭和和睦睦,日子越过越好!
“20年来,她行孝公婆、敬重丈夫、爱惜儿女,全不会‘相冲相克’,这个家会有今日,完全是她的功劳啊!”老邱注视着越说越激动的妻子,由衷地补充说明。
“是的,如果青年人的婚恋能走出迷信的阴影,婚姻自主,就必定会迎来小家庭的艳阳天。在座未婚的青年朋友们,你们身边小玲的故事,或许对你们的择偶有一点启发吧?”我竟自以为是地作总结发言。
这是一个清风宜人的秋夜,在枫溪区的一幢小楼里,我有幸结识了一群可爱的青年业余作者,同时也听到了一个美好的婚恋故事。
(刊载《潮州日报》2001年12月6日)
思考生活 寻觅诗意
------- 访枫溪区文学会会长邱镇沪
辜英武
假日休息,在家闲翻书册,偶然读上了邱镇沪的诗歌作品,很想登门造访。
邱镇沪,中等身材,一张平凡的脸,嘴角上总挂着热情的微笑,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浓浓的眉毛流露着一种率真的气质。我俩一见如故谈了许多,但大多是谈他的文学会中事和他的诗文。
邱镇沪1956年出生于素有“南国瓷都”美誉的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1971年毕业于枫溪街道“五、七”学校,1977年任潮州市瓷一厂工会通讯员,1978年参加全国大专考试。在瓷厂工作中他创作了大量诗歌,但由于初涉诗文,近一年时间没有一篇作品问世,倒是铅印退稿笺积了好几十张。加上刚进厂工资低,又需要购买书刊自学,经济也就陷入窘境。但他热爱生活的心绝无冷却,更没有消退他当诗人、作家的理想。他渴望读书、渴望写作。他一面忙于工作,一面苦爬格子,他要让他的理想接受现实的挑战。开始他把大量诗歌结集编成《瓷乡之歌》的诗册,印发给身边的亲友及一些行家观看,一边听取意见,一边修改、学习、总结,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地进行艺术探索,提高诗词的创作水平。
“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邱镇沪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捕捉创作题材。一天,他经过幼儿园门口,只见二位小朋友蹲在墙角老半天,觉得奇怪,上前一问:“你们在看什么呀?”答说:“你看,蚂蚁相遇时互相问候呢!”适逢文明礼貌月,8天后,《汕头青少年报》便发表了他的诗作《小画家》:“蜡笔画/蜡笔彩/小小画图来展开//画蚂蚁/礼貌在/相遇问好是应该//画飞机/画火箭/热爱科学为未来。”这种中的题材而借助语言、结构、手法和意象等的特殊处理,更能使作品传达出更多的生活思考,凝结着更多的文化韵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作品除入选《中国新诗人成名作选》一书外,还有许多作品在参加各种征文比赛中获奖。
1997年8月邱镇沪开始担任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会长。一提到该会时,一种无法言表的喜悦和兴奋渐渐的地显现在他那稍黑的脸上。80年代初,他就发起和组织枫溪青年文学习作组,风风火火创办了《含苞集》。担任会长后,在体制转换的形势下,他用改革眼光审时度势。坚持经济、文化一手抓。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编辑出版内部刊物,组织初学作者,赠书辅导、交流研讨。为引导乡里老人老有所为,组织《长美民俗》编委会。现该学会已有属下包括《枫溪文讯》编辑部、招牌制作处、文书写作服务站等8家单位,学员50名。几年来,先后给市消防支队、长美小学、谢慧如图书馆及文友会员等10多个单位个人赠书近3000册,在群众中传为佳话。
当谈及枫溪区文学会今后的发展打算时,邱镇沪说:“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培养更多的作者群,提高创作、多出作品为主,逐渐形成一个集团体系,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文学会之中。”
(刊载《潮州日报》2001年9月2日)
潮州陶瓷的“活字典”
——记潮州陶协副主任邱镇沪
《中囯卫浴建陶报》记者 夏理勇 尹胜
初识邱镇沪是缘于“中国瓷都”标徽征集一事,被他为“中国瓷都”的标徽征集积极奔走而不辞辛苦所感动,更为他对潮州陶瓷的那份热爱与忠诚所折服。后读其所赠的《潮州陶瓷――2004风中亮起的旗》一书,又读其诗、看其作品、听其故事,知道邱镇沪从瓷泥工做起,投身潮州陶瓷业近三十年,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文章2000多篇,结集出版作品9部,获各种奖项共25次之多,常被同业中人视为“潮州陶瓷的活字典”和老师,亦被业内众多老板老总引为良朋知已和智囊顾问,并先后被数家报刊聘为特约记者,成为外地媒体和陶瓷业界人士了解潮州陶瓷的引路人。
陶瓷,是潮州的传统产业。大约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州先民就已以制作精美印花刻纹的硬软质陶器。宋代,潮州已是当时的著名瓷都之一。韩江两岸,窑火辉映,东郊笔架山,号称“百窑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潮州已拥有陶瓷生产企业近万家,年产值达160亿元,产品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卫生洁具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是全国最大的电子瓷基板生产基地,年产量1200多亿只。潮州陶瓷产品门类齐全,年创新品种3万多个;陶瓷产品获国家级奖项150多个。2004年4月1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称号,标志着潮州陶瓷产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邱镇沪正是陪伴潮州陶瓷一起走向这一辉煌的见证者。历史的积淀和发展,给邱镇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他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求实的眼光,对潮州陶瓷产业的发展大力宣传。他的《潮州陶瓷――2004风中亮起的旗》一书,都是发表于2004年全国20多家新闻媒体上关于潮州陶瓷的一些精辟之作,把这些文章系统收集,编辑成册,真可谓是一本见证潮州陶瓷特殊发展阶段的里程碑。由于他在潮州的影响,更由于他对潮州陶瓷做出的贡献,其1985年即被汕头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现为广东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其名字也被列入《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
邱镇沪作为潮州陶瓷业的资深记者,他的文章非常朴实,观点鲜明,表现出对行业的充分了解和正确见解;他的文章中所赞赏的品牌和企业,如今都是当地行业的活跃者和领军者,他对当地陶瓷行业发展的推断都非常准确,对品牌发展的思考代表了行业的方向;对具体营销管理问题的探讨及对企业细小问题的剖析,说明了他对企业的关心无微不至;他无意于本人的宣传和包装,体现了他是靠能力生存,靠对行业的贡献而取得认可的;他的书以别具一格的形式,从某个侧面记载和反映了潮州陶瓷行业近年来颇不平淡的发展历程,读来令人受益非浅。同时他本身也是业内称道的一个传奇:从一个瓷泥工做起,先后在陶瓷厂做工人,靠自学,靠刻苦,一步步成为当地陶瓷文化的见证人和当地文坛的领路人。他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终凭自己的道德人格和真才实学,成为潮州陶瓷业界尽人皆知而且极受尊重的人物。他交友广泛,信息灵通,从潮州陶瓷的历史到现在的发展,每一步,每一个阶段他都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他为人正直、刚直不阿,没有关系也没有官职,只凭一腔热血去为潮州陶瓷的发展去尽自己的努力。
邱镇沪从小生长在南国瓷乡,他热爱家乡的一砖一瓦,家乡千年陶瓷蕴育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家乡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面貌又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便有什么样的行为,同样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二十多年前,当时的邱镇沪虽然还是一名瓷泥工,但其立志要为潮州的历史留下自己的足迹,所以其爱看书、爱写作在当地出了名。他不仅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人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细微的点点滴滴,还善于从日常的小事中去发现事物的闪光点,捕捉住生活的瞬间。后进入潮州市瓷一厂工作,开始被安排在成型车间,每天工作很繁重,但他每天下班一回家,就胡乱吃些东西,喝一点凉水,就坐下来把在工厂的见闻写来,投往各地报社或杂志,虽然开始的时候,大多是杳无音信,但只要付出努力,终将有回报,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他的作品便频频见诸于各地报刊了,甚至有的时候一天能收到四张稿费通知单。他的作品见解透彻,通俗易懂,既蕴涵着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又隐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正如《当代作家》执行主编伍杰所说:“其虽然没有惊世之作,但其作品却很朴实。象阳光下的露珠,流露出生命中的真情”。近三十年来邱镇沪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实现从一名瓷泥工向一位潮州陶瓷历史的见证者转变,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春夏秋冬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深夜里、孤灯下、他瞑思苦想,孤独、寂寞中他一次次用自己的热情和理想去撞击创作的灵感,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潮州陶瓷发展历史的作品。
(刊载《中国卫浴建陶报》2005年8月号)
潮州有个邱镇沪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在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少人们承上启下为之奋斗,共同铸造了潮州今天的辉煌,使之潮州成为“中国瓷都”,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陶瓷重要的生产基地。在这些人们中,我认为,邱镇沪是其中的一个。
我与邱镇沪的认识,是在潮州陶瓷产业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组织上派我去市陶瓷协会兼任秘书长的时候认识的。当时的邱镇沪给我的印象是其貌不扬,不善语言,默默无闻。通过了解,知道他是枫溪人,一贯爱好文学,年青时曾经是青年文学会的会员,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同时热爱陶瓷,又有着陶瓷方面的知识。潮州陶瓷产业的发展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协会有着很多工作要做,我觉得这样的人在协会一定能发挥作用。后来在几年的工作接触中,从下面日常的一二件平凡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创办《潮州陶瓷》这份协会对内外宣传的报纸,提高行业协会的知名度,他呕心沥血,勤劳耕作。《潮州陶瓷》2003年6月创办,开始是双月刊,内容以剪辑为主。通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已发展为月刊,同时还根据协会会员的特点,设置了不少企业欢迎的栏目,并在内容上大多数为本行业内的报道,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赞许,协会知名度已得到提高,《潮州陶瓷》报还被列为中山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资料。《潮州陶瓷》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同时其中也有着邱镇沪花费的心血和功劳。
去年下半年初,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布置,将编辑出版《中国陶瓷艺术家辞典》,我省作为其中的广东卷,此项工作任务落实由邱镇沪负责。其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强可想而知,为做好前期潮州陶瓷艺术工作者的调查摸底工作,他起早摸黑,足迹遍布潮州各个陶瓷产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直接参与了广东卷的编辑工作,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征集的陶瓷艺术工作者400多人,潮州便有215人入选,占一半多,为潮州陶瓷艺术工作者扬名做了一定的贡献,但他总是谦虚地说,“这是我的份内事。”
潮州陶瓷产业有辉煌的今天,离不开潮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奋战在第一线的人们,同时也离不开像邱镇沪这样默默无闻工作的人。我赞美他这种在平凡工作中闪光的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铸造潮州陶瓷新的辉煌。
欣闻邱镇沪又将近期发表的文章汇编成册,书名《中国瓷都?潮州0506》,高兴之余,追忆相处日子,奉上小文,一以表祝贺,二权作为序。
(谢健生)
〖本文刊载1.《陶城报》2006年7月28日、 2.《陶瓷信息》2006年7月28日〗
从瓷泥工到《陶瓷报》主编
邱镇沪是枫溪一家陶瓷厂的瓷泥工。先前瓷厂的设备没有时下的现代化,产品的制作几乎全靠人工操作完成。作为瓷泥工的他,那粗活重活的滋味更是让人可想而知了。白天,镇沪要持续抬上几十斤重的瓷泥供练泥机搅拌,再把练出来的熟泥抬到成型车间的工人制作窑坯。酷暑的夏天,车间热似蒸笼,汗流脊背,伴着震耳的轰隆机器声,纷飞的瓷粉把镇沪抹成了一个“泥人”,寒冬腊月,淌流在脊背的汗水经北风一吹,犹如刀割一样让他难熬,有时为了赶货期,还得加班加点。镇沪说,每当干完一天的活儿,他就象一个虚脱了的病人,骨头架子就象散了一样,疲惫不堪。好多人一回家不是早早入睡,便是上街溜达或串门找朋友喝酒侃大山。都是工余的时间,可镇沪与别人就是不一样,记起当年,潮州文联举办“小说散文讲习班”,镇沪报了名,有时为了赶时间甚至饿着肚子就骑上那辆“凤凰”车从枫溪的长美村赶到潮州的广济楼听课,风雨无阻,从不缺席。镇沪刻苦的求学精神感动了班里一位漂亮的姑娘,后来姑娘和他成了家,也成了他写作的好帮手。
即使在没有上课的夜晚,他也照样扒上几口饭,就在家里认真读起书来。镇沪说,书中的知识让他消除了日间做工的疲劳,也从知识中充实了自己的写作。在这期间,他一边打工一边留意起身边的人和事,在他的衣兜里有一支笔和小本子,他都会随时记起自己关注的人和事。有了素材,他开始写文章,开始投往各地的报刊。可让他收到的不是编辑部寄来的样报,而且接连不断的退稿信。镇沪的许多好朋友都劝他白天做工这么累,把精神花在喝茶谈天看电视不是更好吗?别再写稿了,弄出个病来多不值啊!更有人在背后挖苦他:“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写作的料吗?”不管是善意的规劝还是恶意的挖苦,只要是镇沪认定的路子,他就会一直走下去。白天他照例抬起几十斤重的瓷泥,照例采写着他周围的人和事,只是到了晚上,他把那未能发表的稿件踩车来到城里,找上老师的评点和指教,回家后又找出文章的不足,总结经验,又继续写起稿、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11月,镇沪的处女作《青年人应该怎样对待婚姻恋爱问题》在汕头报发表了。文章的发表更增添了他写作的信心。在白天的辛劳做工中,他更细心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做工休息的空隙和工人的聊天谈论,在工人们中发现了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积累和充实了他的写作素材。不久,镇沪的文章开始在全国的各报刊频频发表。由于他的勤奋,文章朴实、生活气息浓郁,80年代被汕头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也成了枫溪区小有名气的作家。镇沪并不以自己有了荣耀的光环而沾沾自喜,他更把进入作协当成是自己写作的动力,他想起自己与陶瓷业打了20多年的交道,更有必要用手中的笔来弘扬潮州的陶瓷。1990年,镇沪开始阅读和搜集大量有关潮州陶瓷的资料,并利用工余时间加以整理写成文章,在文章中镇沪提出了自己对潮州陶瓷的精辟见解,一百多篇文章先后发表于全国的27家报刊上。后来他又编辑成《来自中国瓷都》一书。这是一部有关陶瓷的史料,也是外地陶瓷业人士了解潮州陶瓷的“活字典”。
(插图见 潮汕风情网 人物辞条 栏目)
由于邱镇沪对潮州陶瓷行业做出的大量业绩和贡献,2003年,他被调到潮州陶瓷协会,担任副主任,副秘书长等职,从而结束了他的打工生涯。镇沪说,这让他更有时间和精力置身于对潮州陶瓷的研究和写作。迄今他已在全国70家报刊发表文章150多万字,结集成书15册,获各类奖项30多次。镇沪和苏瑶广助理工程师编著的《潮州陶瓷史记》一书在敲响2007年新年的钟声中问世。
邱镇沪从一个不起眼的瓷泥工做起,饱尝世态炎凉,几多周折,凭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一步一个脚印成了陶瓷业界中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谢鹏翼)
(刊载《潮州日报》2007年1月12日)
《邱镇沪艺术活动》一书问世
本报讯 近日,由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印的《邱镇沪艺术活动》一书问世。
《邱镇沪艺术活动》16开本,铜版彩印。广东省枫溪陶瓷研究所副所长、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吴维潮速写人物封面。全书以图文并茂形式,记录讲述邱镇沪被聘为2006年度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评审委员会评委、组委会副秘书长以及组展到江西景德镇、广西南宁等地活动片断;封底是邱镇沪出席2007年6月中国轻工工艺进出口商会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陶瓷产区发展经验交流会”照片。
据业内人士称:《邱镇沪艺术活动》是书中主人公“提高发光度”的又一角色转换。该书编印成册,对于广大从事陶瓷艺术工作者,将起到精神方面的促进作用。
(陈玉娥)
(本文刊载于《陶城报》2008年4月11日及《陶瓷视界》、《羊城晚报》、《潮州日报》等。)
甘为他人做嫁衣裳
――记潮州陶协秘书处副主任邱镇沪
我初识潮州陶协秘书处副主任邱镇沪是在去年一次全国性陶瓷研讨会上,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们都向他了解潮州陶瓷历史,从他回答的问题以及学者、专家们的满意度来看,足见邱镇沪对潮州陶瓷十分熟悉,中国卫浴建陶报记者称他是“潮州陶瓷的‘活字典’”,并不夸张。
邱镇沪不仅是一位熟悉潮州陶瓷,而且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人,他赠给我三本由他编著的《潮州陶瓷》书。细读其作品,听其故事,他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文章2000多篇,结集出版作品9部,获各种奖项共25次之多,成为外地媒体和陶瓷界人士了解潮州陶瓷的引路人。
邱镇沪从小生长在南国瓷乡,他热爱家乡的一砖一瓦,家乡千年陶瓷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家乡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面貌又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一个有什么样的思想,便有什么样的行为。同样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二十多年前,当时的邱镇沪虽然还是一名瓷泥工,但其立志要为潮州的历史留下自己的足迹,所以他爱看书,爱写作在当地出了名。邱镇沪不仅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人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去发现事物的闪光点,捕抓住生活的瞬间。后来,他进入潮州陶瓷一厂工作,开始被安排在成型车间,每天工作很繁重。但他下班回到家后,就随便吃些东西,喝一点水,就坐下来把工厂的见闻写下来,投往各地报社或杂志,虽然开始的时候,大多是杳无音讯。但只要付出努力,终将有回报。进入八十年代后期,他的作品便频频见诸于各级报刊了,甚至有的时候一天收到四张稿费通知单。邱镇沪的作品见解透彻,通俗易懂,既蕴涵着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又隐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正如《当代作家》执行主编伍杰所说:“其虽然没有惊世之作,但其作品却很朴实。像阳光下的露珠,流露出生命中的真情”。近三十年来,邱镇沪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深夜里,孤灯下,他冥思苦想,孤独、寂寞中他一次次用自己的热情和理想去撞击创作的灵感,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潮州陶瓷发展历史的作品。
邱镇沪写文章非常朴实,观点鲜明,表现出对行业的熟悉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文章中赞赏的品牌和企业,如今都是当地行业的活跃者和领头羊,他的书以别具一格的形式,从某侧面记载和反映了潮州陶瓷行业近年来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读来令人受益匪浅。同时他本身也是业内称道的一个人物:从一个瓷泥工做起,先在陶瓷厂做工人,靠自学、靠刻苦,一步步成为当地陶瓷文化的见证人和当地文坛的领路人。他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终凭自己的道德人格和真才实学,成为潮州陶瓷界尽人皆知的人物。他交友广泛,信息灵通,从潮州陶瓷的历史到现在的发展,每一步。每一个阶段他都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他为人正直、刚直不阿,没有关系也没有官职,只凭一腔热血去为潮州陶瓷发展贡献自己一点力。
他的《潮州陶瓷――2004风中亮起的旗》全书145篇文章,都是关于潮州陶瓷发展精辟之作,先后在全国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把这些文章系统收集,编辑成册,真可谓是一本见证潮州陶瓷特殊发展阶段的里程碑。
由于邱镇沪在潮州的影响,更是由于他对潮州陶瓷做出的贡献,1985年被汕头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现为广东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其名字也被列入《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 (刘潮生)
(刊载《潮州日报》2006年3月14日)
一位陶瓷工人的成长
——记枫溪文学会邱镇沪
提起邱镇沪的名字,枫溪陶瓷行业和文学圈子内的人都很熟悉,邱镇沪原来只是一名普通的陶瓷工人,但他热爱陶瓷行业,又热爱文学。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在陶瓷与文学的结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0多年前,邱镇沪还是潮州市瓷一厂的一位工人,他一边干着粗活,一边贪婪地阅读着文学作品,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从1980年起,他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歌和散文,并有作品获奖,1985年被汕头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94年获“中国当代诗歌奖”。
1997年,邱镇沪组织枫溪区一批文学爱好者成立起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邱镇沪连续担任三届会长。他带领会员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出一批有生命力和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10多年来,该会会员发表于全国报刊的作品共有3000多件,获得各类奖项近百个。邱镇沪还着力于对本土陶瓷家及作品的研究发掘及对潮州的一些知名陶瓷企业和品牌的推介,为“中国瓷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尽心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潮州市陶瓷工业协会编辑的《来自中国瓷都·潮州的报道》一书,该书汇集了邱镇沪自2000年至2005年发表于全国27家报刊上的111篇文章,同年,邱镇沪的另一篇文学《崛起的潮州陶瓷工业——来自潮州陶瓷产区的报告》入编《中国学术大百科全书》。
(柯为桓)
(刊载<<潮州日报>>2008年10月23日)
《中国瓷都·潮州》丛书系列《邱镇沪文选》出版
潮州陶瓷协会秘书长邱镇沪,被《中国卫浴建陶报》等媒体誉为“潮州陶瓷活字典”,从1978年11月1日至今在全国80多家报刊发表各类题材文章200多万字,邱镇沪陶瓷文选见证了其为陶瓷事业的执着热爱和追求。
(刊载《山东陶瓷》2008年第6期)
《邱镇沪文选》一书出版
本报讯 近日,由中共潮州市委书记骆文智,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锡坤题词,林礼腾、邱培煌、章振顺、苏锡深编辑,香港天马出版公司出版的《邱镇沪文选》一书问世。
邱镇沪1956年生于潮州枫溪, 从1978年至今在全国80多家报刊发表各类体裁文章200多万字,是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第一、二、三届会长。
此次出版的《邱镇沪文选》为大32开本,分为文选、附录、后记三个部分,全书15万字,是邱镇沪2003年至2008年在全国各地23家报刊发表的文章的选集52篇。 (枫文)
(刊载《潮州日报》2008年11月6日)
附 录:
各地报刊采访报道邱会长小辑 79篇 |
||
报刊名称 |
刊出时间 |
出版省地 |
汕头报 |
1978年11月18日 |
广东汕头 |
当代诗歌 |
1985年6月号 |
辽宁沈阳 |
马超龙雀 |
1985年7月号 |
甘肃武威 |
华夏诗人. |
1986年8月20日 |
新疆石河子 |
潮州工人 |
1987年9月1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工人 |
1989年9月1日 |
广东潮州 |
鸳鸯溪 |
1989年12月1日 |
福建宁德 |
鸳鸯溪 |
1990年2月15日 |
福建宁德 |
潮州工人 |
1991年2月1日 |
广东潮州 |
文化信息 |
1993年8月10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工人报 |
1994年12月16日 |
广东潮州 |
绿报 |
1995年12月30日 |
广东潮安 |
前锋报 |
1996年第一期 |
四川成都 |
绿报 |
1997年5月1日 |
广东潮安 |
岭海文化报 |
1999年7月号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0年8月14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0年9月19日 |
广东潮州 |
斧头三下 |
2001年3月1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1年9月2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1年12月6日 |
广东潮州 |
远方 |
2002年第一期 |
福建连城 |
当代作家报 |
2002年1月号 |
江西临川 |
滨海诗刊 |
2002年第二辑 |
广东潮州 |
枫溪文讯 |
2003年1月1日 |
广东潮州 |
建材周刊 |
2003年8月2日 |
广东佛山 |
建材周刊 |
2004年12月21日 |
广东佛山 |
潮州日报 |
2005年2月28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乡音 |
2005年3月号 |
广东潮州 |
陶城报 |
2005年8月12日 |
广东佛山 |
中国卫浴建陶报 |
2005年8月号 |
广东深圳 |
陶城报 |
2005年11月4日 |
广东佛山 |
潮州日报 |
2006年1月12日 |
广东潮州 |
瓷都晚报 |
2006年3月6日 |
江西景德镇 |
潮州日报 |
2006年3月14日 |
广东潮州 |
陶城报 |
2006年3月24日 |
广东佛山 |
潮州日报通讯 |
2006年5月20日 |
广东潮州 |
中国工艺礼品报 |
2006年7月15日 |
上海 |
潮州日报 |
2006年7月27日 |
广东潮州 |
陶瓷信息 |
2006年7月28日 |
广东佛山 |
陶城报 |
2006年7月28日 |
广东佛山 |
中国卫浴报 |
2006年9月号 |
广东深圳 |
潮州日报 |
2006年9月8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6年11月3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7年1月12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7年2月6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7年2月28日 |
广东潮州 |
陶城报 |
2007年3月23日 |
广东佛山 |
潮州日报 |
2007年4月7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7年6月21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7年7月2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7年7月30日 |
广东潮州 |
中华丘氏简报 |
2007年9月10日 |
广东深圳 |
潮州日报 |
2007年12月6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7年12月21日 |
广东潮州 |
陶城报 |
2007年12月21日 |
广东佛山 |
陶瓷视界 |
2008年1月5日 |
广东广州 |
瓷都文学报 |
2008年1月15日 |
广东潮州 |
潮州日报 |
2008年2月28日 |
广东潮州 |
羊城晚报 |
2008年3月27日 |
广东广州 |
潮州日报 |
2008年4月3日 |
广东潮州 |
陶瓷视界 |
2008年4月4日 |
广东广州 |
陶城报 |
2008年4月11日 |
广东佛山 |
潮州日报 |
2008年5月8日 |
广东潮州 |
陶瓷视界 |
2008年5月9日 |
广东广州 |
潮汕丘氏 |
2008年5月10日 |
广东潮州 |
陶城报 |
2008年5月16日 |
广东佛山 |
陶瓷视界 |
2008年5月16日 |
广东广州 |
陶瓷视界 |
2008年5月23日 |
广东广州 |
陶瓷视界 |
2008年5月30日 |
广东广州 |
陶瓷视界 |
2008年6月6日 |
广东广州 |
陶瓷视界 |
2008年6月13日 |
广东广州 |
陶瓷视界 |
2008年6月20日 |
广东广州 |
陶瓷视界 |
2008年6月27日 |
广东广州 |
陶瓷视界 |
2008年7月4日 |
广东广州 |
陶瓷视界 |
2008年7月11日 |
广东广州 |
陶瓷视界 |
2008年7月18日 |
广东广州 |
潮州日报 |
2008年10月23日 |
广东潮州 |
山东陶瓷 |
2008年第6期 |
山东淄博 |
潮州日报 |
2008年11月6日 |
广东潮州 |
相关信息查询潮州陶瓷城网,潮汕风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