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又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之一。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
、富丽端庄名扬天下。她始于晋、兴于隋,盛于唐,极盛于宋。自隋唐以后,洛阳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苏盐城、浙江杭州
、安徽毫川、山东曹州、广东韶关等地相继引种栽培,如今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洛阳牡丹已溶入了中国牡丹的花
海之中,并且香飘海外。公元724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国;公元1656年荷兰开始引种;公元
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培育出100多个园艺品种;美国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开始引进。
新中国成立以以来,洛阳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牡丹的恢复与发展工作,先后建立了各种牡丹生产管理机构以及牡丹栽
培基地,并组织园林科技人员收集失散品种,扩大繁殖,改良栽培技术,开展新品种培育、高接换头及嫁接繁育、扦插繁
殖、盆栽及盆景制作、促成栽培和抑制(延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获得了百余项国际、国家、省部级、科技、展出成果
奖。目前洛阳现有牡丹品种462个。种植面积约140公顷,约200余万株。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正式命名牡丹
为洛阳“市花”,并决定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发展经济、振兴洛阳”的方针得
到了更好的贯彻落实。洛阳牡丹也更加闻名于世。洛阳牡丹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远涉重洋,进入了20个多国家和地区,成为
连接名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和桥梁。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
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
。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
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
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
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
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
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
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
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
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
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
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
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
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
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恿气(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
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牡丹,又名“焦骨牡丹”,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武则天有关。唐时,一个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气,武则天到后苑游玩,只见天寒地冻,百花雕谢,万物萧条,心里十分懊恼:若一夜之间,百花齐放,该多好,以我堂堂武则天之威,想那百花岂敢违旨!想到这,她面对百花下诏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
武则天诏令一出,百花仙子惊慌失措,聚集一堂商量对策。有的说:“这寒冬腊月要我们开花,不合时令,怎办到?有的说:“武后的圣旨怎么违背呢?不然,一定会落个悲惨的下场;”众花仙默然,她们都目睹过武则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种种行为,怎么办呢?第二天,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尽管狂风呼啸,滴水成冰,但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只见后苑中,五颜六色的花朵真的顶风冒雪,绽开了花蕊。武则天目睹此情此景,高兴极了,突然,一片荒凉的花圃映入眼
帘,武则天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这是什么花?怎敢违背朕的圣旨?”大家一看,原来全是牡丹花。武则天闻听大怒:“马上把这些胆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去:”谁知,这些牡丹到洛阳,随便埋入土中,马上就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武则天闻讯,气急败坏,派人即刻赶赴洛阳,要一把将牡丹花全部烧死。无情的大火映红了天空,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挣扎,呻吟,然而,人们却惊奇发现,牡丹虽枝干已焦黑,但那盛开的花朵却更加夺目。牡丹花就这样获得了“焦骨牡丹”的称号,牡丹仙子也以其凛然正气,被众花仙拥戴为“百花之王”。从此以后,牡丹就在洛阳生根开花,名甲天下。
隋炀帝与牡丹
640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建都洛阳并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奇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
在西苑中。据王应麟《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 红、 红、飞来红
、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矫等名贵品种。”在皇家园林中,大量地种植牡丹,
可见隋炀帝对牡丹的喜好。
杨贵妃与牡丹
杨贵妃尤好牡丹。唐开元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池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
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开元花本记》中载:“杨国忠以贵妃专宠,上赐以要芍
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这里“专宠”两字即道出杨贵妃对牡丹珍爱的程度。
武则天与牡丹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并州文水县人。
在历史上曾有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将武则天描写成一个暴君。其实不然,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并且尤好
牡丹。据舒元舆《牡丹赋》说:“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
。”这正说明了武则天的家乡,早就种有许多牡丹,而且品种“特异”,已超过京城许多品种,因此,将家乡的珍稀品种
移到都城来。
后来,武则天在洛阳建立武周神都时将长安的一些牡丹带到洛阳来,是合乎常理的事。
欧阳修与牡丹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善散文、诗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
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这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
,还是官员院,遍植牡丹日盛于世。欧公大为感动,于是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作了
详尽的考察,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周师厚与牡丹
周师厚,字敦夫,鄞(今浙江省鄞县)人。皇 进士,官至荆湖南路转运判官。周师厚于神宗熙宁3月路过洛阳,“精
蓝名圃,赏及牡丹”。元丰四年,又一次来到洛阳时,他看到李德裕《平泉花木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以及范仲淹
的花谱,就按照这些文字记载,在洛阳各处寻讨不同的花品,元丰五年二月写成《洛阳牡丹记》。
陆游与牡丹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宋代杰出的诗人、史学家、书法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他在四川彭县的丹景山及当地民间,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详其所自出
。”“大抵花品近百种”。后来,他著了一本《天彭牡丹谱》。
刘禹锡与牡丹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祖籍中山(河北定县),曾任洛阳太子宾客,又称刘宾客。唐代伟大的诗人。在他众多的
诗中,有许多赞美牡丹的,其中以《赏牡丹》驰名天下: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在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卞氏大参公与牡丹
卞氏大参公,号济之,苏州枫桥人,宋代官陕西参知政事。为官清正廉洁,深得民心。宋末,元人入侵,南宋败亡,
乃隐退姑苏城,后来为避世乱,全家迁至盐城东溟镇(今便仓镇),并携红、白两株牡丹栽于家中。这就是现在的“枯枝
牡丹”。
据《盐城县志》、《卞氏家谱》记载:“卞氏始祖何取二色牡丹之意,而在植花明志,取红者,以示报国赤诚忠心,
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正廉洁。”
宋单父与牡丹
宋单父,字仲儒,唐代开元时,洛阳人,植牡丹名家,尝植牡丹千种,红白斗色。被皇上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株,其
品种各不相同。皇上赐金千两。宫廷人皆称他为花师。
达尔文与牡丹
查理.达尔文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进化论者,他曾对中国牡丹的演化过程(从野生到家养)作了认真的研究,并把中国
以人工培育牡丹的例证写入他的巨著《物种起源》里,作为他生物进化论学说的论据。
慈禧与牡丹
慈禧,清代皇后,自幼受民族传统文化的薰陶,非常喜欢牡丹。在故宫御花园中和其它园林园中种了许多牡丹,就在
她“垂帘听政”时,曾将牡丹定为国花。
花木兰与牡丹
花木兰,延安花源村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以抗击外侵,替父从军而留芳千古。她在“壮士十年归”时,路过洛
阳、长安,看到当地农家种了许多美丽的牡丹,于是将种子采集后,亲手种于万花山上。她的家乡就在万花山下。
蒲松龄与牡丹
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善于用“鬼神”小说来揭露现实的阴暗面,其文笔流畅,寓意深长。他曾以
牡丹为题材,写了《葛巾》、《香玉》二篇小说,以花写神,以神鬼喻人,文章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史料性。他若对牡
丹不了解,是写不出如此生动的文章来的。
毛泽东赏牡丹
延安市西南有一条山沟名曰杜蒲川,唐代诗人杜甫避难陕北,从这条山沟经过一躺而得名。从宝塔山下七里铺出发,
沿杜甫川走了十七里,便到了杜甫川的尽头万花山,一条曲曲折折的蹊径绕着遮天翠柏逶迤进入万花山中。
1939年5月,正抗日战争激烈进行之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任弼时等中央首长兴致勃勃地来到
万花山赏牡丹,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花丛中,他们尽情欣赏,谈笑风生。毛主席对陪同的一位老农民说:“这里是一座大天
然花园,一定要保护好,待到全国解放,可以在这里修建公园内、疗养院、供劳动民休息、游玩。”
今天,万华山已建成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加上亭台楼阁,水榭拱桥等人工作品,成为陕北高原独一无二的胜景。
周总理与牡丹
周恩来总理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曾于1959年、1961年、1973年三次陪同外宾访问洛阳,当询问起洛阳牡丹的情况,
听说牡丹濒临绝境,周总理很难过。他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
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不久,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在京召开,周恩来总理特意安排工作人员,要在主席台前拜
访几盆牡丹,让议会人员瞩目。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督促下,洛阳人民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殷切希望。在三十年中,牡丹由当年的几十株,发展到现
在的百万株。
杨干丞与牡丹
杨干丞,甘肃省临洮人,曾任杨虎成将军的参谋长,建国后,任甘肃省政协主席。离休后,回故里安度晚年。杨先生
十分珍爱牡丹,家院中植四十余株紫班牡丹,每日必漫步牡丹丛中,并细心养护。以此养性。
薛凤翔与牡丹
薛凤翔,字公仪,明亳州人,万历时由例贡仕至鸿胪寺少卿。当时亳州牡丹最盛,他家花圃中种了许多牡丹,经过多
年的细细观察,终于写出了《牡丹史》。
周家琪与牡丹
周家琪,我国著名的牡丹专家,北京林学院花卉教研组主任。毕生志力于牡丹的研究工作,他所主持的“牡丹芍药花
型研究”课题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他逝世后,由北京林学院园林系牡丹研究小组刘淑敏、王莲英、吴涤新、秦魅杰等同志将其生前研究成果整理出书,
书名为《牡丹》,为中国牡丹的研究写了光辉的一页。
喻衡与牡丹
喻衡,中国牡丹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致力于中国牡丹,主要是菏泽牡丹与洛阳牡丹的研究工作,并亲自考察过
浙江一带。著有《曹州牡丹》、《菏泽牡丹》、《牡丹花》等专著。
翟树勋与牡丹
翟树勋,河南园艺家(1900—1984年),牡丹专家,荥阳人,曾任洛阳市政协委员,河南省园艺学会理事,洛阳市牡
丹公园工程师。他为洛阳牡丹的恢复和了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从事牡丹的栽培和研究工作,对牡丹品种识别了如
指掌。在他晚年,因眼疾,视力减退,但他仍凭着以往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只要用手摸一下牡丹的叶子或芽子,便知道
是何品种。他熟知200多个品种,被同行誉为“当代的活牡丹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