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应一个客户的要求,帮他写的一篇软文。
行走婺源,在心灵的村道上歌唱
向往婺源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一位同事在上网的时候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凑过去一看,只见她的屏幕上扑面而来的是一片黄澄澄的油菜花,远处点缀着黑瓦白墙的建筑,极其令人震撼。图片的右下角写着“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我们每个人都被婺源的美景吸引了,从此,婺源旅游成为我们的话题。以至于办公室一个女同事新婚蜜月去了婺源回来后的那些照片也成为我们妒忌的东西了。
终于,我也盼来了年假,不需考虑,目的地当然是婺源。我向一个在旅行社工作的哥们了解是参团好呢还是自己去好。他很专业地跟我分析了很多,最后的结论是,婺源既适合参团旅游,也适合自助游。那么,一个背包,我就跳上往南昌的火车了。
在火车上,我碰到了一个也是去婺源的旅游团。都是第一次去婺源的,很是兴奋,特别对婺源的油菜花,他们不断的问导游,究竟现在还有没有油菜花。我暗自好笑,我想,最美的乡村肯定不是靠油菜花的,李坑的小桥流水,晓起的生态村落,是和江岭的油菜花一样迷人的,还有思溪的聊斋情怀,延村的清代庄园,汪口的千年古村等等,都构成婺源的魅力。当然,这些都是我书上看来的。
抵达南昌,转坐3个钟头的车,就到了婺源县城。之前我有一点小担心,所谓乡村旅游,会不会住宿条件很差,但是到了县城,出于意料的,我发现这里遍布着各种档次的酒店。我在一家餐馆点了传说中的婺源美食“荷包红鲤鱼”和“糊豆腐”,解决了肚子问题,就直奔景区了。
根据旅行社的哥们的推荐,我首先到了李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江西婺源的诗句。李坑是婺源景点一颗闪亮明珠,昔日的商贾和缙绅们留下的宅院以那些精美的木刻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更重要的是,那些古老的建筑成为时间的一个纪念,它们是活着的,它们主人的后代在里面生活作息,绵延着人与自然的对视。走进李坑,犹如来到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李坑之美,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在文化与生态珠联璧合。走进李坑,但见蓝天、青山、碧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天人合一,相映成趣。我漫步在小溪边上,一路山和门口的村民随口聊聊,一边欣赏着着美景,都市那些烦嚣突然消失得一干二净了。最后,我和一位卖特产的大叔聊起来,李坑人的纯朴和随和,的确为这个景区带来了很多活生生的魅力。与海南三亚那些当地态度恶劣的小贩比,也许是李坑人不懂得生意,但我想,他们懂得生活。
婺源第二个吸引我的景点是晓起。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县城东北45公里的段莘水和晓起水交合处。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主要景观有双亭耸峙、枫樟流荫、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江氏祠堂、砖雕门罩、养生河与古濯台等。“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古诗极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晓起村落的美丽山光水色,竟有“绝妙何图诚若是”之感。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而最令人兴奋的,依然是印在头脑里我同事的那副油菜花的图片。在婺源,看油菜花最好的地点是江岭。江岭位于婺源县的东北面,南临古生态村晓起,东接溪头。这里坡岭起伏,山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和山下盆地的农田,上下呼应,东岸村和西岸村里徽派建筑的民居点缀在其中,河水静静地流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构成一幅天然的诗画田园风光。清晨或春雨过后,岚气升腾,云雾在山间翻滚,形成颇为壮观的云海。云海沉浮,山下粉墙黛瓦时隐时现,山上梯田里的油菜花,在云雾间或淡或浓。漫步乡村的石板路,穿过溪河的石拱桥,看白云在山间和黄花比美,村童骑牛在河滩放牧。我很庆幸这个季节,梯田里遍是黄澄澄的景色,那副令我叹为观止的图画,这里随处都是,每一个角度,每一个区域,都可以取到这样子的景色。真是不到江岭不知什么叫“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我站在半山腰往下一眼望去,满眼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中间几处徽派风格的小村落不多不少刚刚好点缀了这片油菜花海。行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感觉就像置身于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水墨画中。阵阵花香夹杂着新鲜的泥土气息随风款款袭来, 不绝于耳的是人们的笑声和“咔咔”的相机快门声。在这里我碰到了火车上的那个旅游团,团友们的兴奋写于脸上,显然,他们也是不虚此行。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古属吴中楚尾,正式建制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婺源历史上隶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1949年划归江西版图。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地处偏僻山乡的婺源很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婺源,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江南曲埠”和“书乡”。由宋而下,文风愈显强劲,有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选入《四库全书》172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百代文气造传世名流,文学家朱升,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明代篆刻家何震,清代经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都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漫步婺源,在青山绿水中,不经意路过的一棵古树、一株老藤、一段断壁、一眼深井可能都涵盖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或许一切都如此平静,但是却宁静悠远,耐人寻味。我在乘火车返回梅州的途中,突然觉得,婺源之行,与其说是饱了眼福,不如说是一次丰满的心灵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