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户分类 科学指导增收
党双忍
对农户进行分类,实行科学指导,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户数量庞大,只有从不同农户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实行分类指导,才会突显政策效果。
要推行分类指导,科学指导农民增收,首先要做好对农户进行科学分类,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根据实际需要,对农户可以有多种分类办法。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分化的角度,可以把农户分成一下五大类:
1、创业型农户。这部分农户,也是农村改革以来,通过创业先富起来的农户,他们多数是致富带头人,成了乡村“小老板”。这些农户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二三产业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自己的生意、自己的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力量。其家庭收入的9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这部分农户数量越多越好。要重点支持这部分农户自觉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思想,大胆进行“二次创业”,继续把生意做大做强,并带动乡亲邻里增收致富。
2、劳务型农户。这部分农户,一般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城镇就业,辅助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靠城镇,而养老托幼靠农村。年轻一代,小两口一起在外打工,孩子随爷爷奶奶父母留守在农村也属于这种。这部分农户“一只脚在城市,一只脚在农村”,有许多实际困难。要注重保护“一头沉”(或者称“两栖农户”)农户的实际利益,主要是劳动者权益和土地承包者权益,帮助其提高维权能力。“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他们两只脚都进城,从而彻底从农业脱离出来,全家转入城镇。决不能让已经离开农业的农民再回到农业。
3、种养专业户。这部分农户,家庭劳动力是种田或养殖能手,家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家庭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80%以上来自农业。部分种养业专业户已经实现了“一户一品”,具备了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初步条件。要采取发展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区园区等措施,促进其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家庭农场、现代家庭畜牧场,促其成为特色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4、兼业型农户。这部分农户,兼营多业,主业不突出,收入来源多样化,产业分化特征不够明显,暂时难以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但其共同特点是家庭有富余劳动力,有待实现充分就业。要加快家庭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分化进程。从长远发展看,这部分农户是以上三类农户的后备军。当然,搞不好也有蜕变为贫困户的潜在危险。
5、贫困农户。这部分农户多数在是生态脆弱,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的边缘地区,家庭劳动力素质差,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水平低。对这部分农户,具有明确的政策界限。用好扶持贫困的政策,搞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措施,促进其尽快脱贫致富。减少贫困户数量是增收的重要工作。要着眼于下一代,突出抓好新生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是“五保户”,政策界限清楚。今后随财力增长,逐步提高其生活保障标准。
当然,也许这样的分类也可能有不少缺陷,不够严谨,不够科学。但它却可能比较实用,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能够满足促进农民增收举措实行分类指导的需要,比较好的实施创业政策、就业政策、创业政策、扶贫政策等等。要求每个农户有一个这、一个那,一些地方要求农户实现“四个一”、“五个一”,都是不切合实际的,甚至是有害的,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误区”、甚至是“陷阱”。到户的增收举措,必须从农户的实际出发,顺应城乡产业发展和农户分业分化的规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