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足球
本文做于1999年末甲A联赛在一片痛骂之声中落幕章之时。曾到处投稿渴望得到垂青未果,也就放下了。闲下来看,觉得或许对今天由甲A进化成中超的中国足球,对今天关注着体育产业的媒体,特别是经历了一场大火却不见谁来负责的电视台,不过时!时间上相差无几,权作是十一年前的文章之三、也是终结吧!
中国男子足球甲级联赛在一片对“假球”的喊打声和媒体的讥讽与揶揄中落幕了。作为一个并非真正“球迷”的喜欢看球的人,对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的种种问题,我的思考自认为是相对平和的。我愿将这种思考提交出来,以求教于“球迷”朋友,特别是以关心和监督中国足球为己任的新闻界。
“假球”
若隐若现的“假球”是中国男足的第一大“丑闻”。我也深深地怀疑一些场次比赛的真实度。但平心而论,恐怕我们的猜疑有的并没有道理。在与经济利益有着紧密联系的职业联赛中,作为企业的职业俱乐部,自然要理性的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比赛方略。比如,一支保级无忧,“三甲”无望的球队,在最后的比赛中大量启用新人,以锻炼队伍,为来年的联赛做准备,即使是输了球,甚至根本不打算赢球,也不能一律冠以“假球”加以鞭笞。期望此类球队拼出老命血战几场“真球”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与俱乐部的理性选择相违背。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到一场与我们希望看到的真刀真枪、刺刀见红的比赛就一口咬定是“假球”。
中国足协关于“假球”的“证据说”受到了媒体的讥讽和批判。但我们必须承认“证据说”是站在法律立场上的。迄今为止,“假球”的最有力证据是去年的那盘录音带,但法律是不能采纳那盘私下录制的证据作为“呈堂证供”的。媒体对中国足协不据此认定“假球”,不公布录音带的内容非常不满,甚至推断中国足协包庇造假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中国足协不是新闻媒体,他们没有义务公布那盘录音带,中国足协作为职业联赛的行业领导,“护短”也可以算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我们的媒体倘若对此有所不满,到不如学学“狗仔队”的职业精神,将“假球”的证据抓到手中公布于众。这是媒体的责任,这是媒体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要求。而充满暗示的评论,在我看来与将道听途说制造成足球新闻发表,甚至与在饭桌上编造新闻蒙骗读者同样都是不负责任的。它只能恶化媒体与足球界的关系;常此以往,最终也会失去观众、听众和读者的信任。
足球
中国男子足球对在各个层次上“冲出亚洲、走想世界”的努力一次次的失败已经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痛”,这恐怕是他们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批评的最重要的原因,况且他们还拿了那么多的让我们芸芸众生眼红的钱。但是,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决策决定了中国男子足球成为了一项产业。而作为一项产业,它的主要功能就已经不再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是愉悦球迷、观众等消费者,进而获得利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男子足球职业联赛的实践看,在中国城镇文化体育消费只占收入3%这一条件下,它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同。正是消费者的这种认同使我们的职业联赛获得了商家的首肯,他们注入了巨额的资金兴办足球俱乐部,或以职业联赛为介质投入巨额广告费用宣传企业与产品。中国男子足球联赛得以成为我们最能获取利润的体育产业,中国足球协会得以成为最富有的局级体育机构,中国的媒体也对这一最富有的体育项目倾注了最大的热情。而尽管中国足球俱乐部和中国足协在通过连带产品开发牟利的能力和还存在着极大的缺欠,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不可否认的是,联赛所推动的最大的产业发展恰恰是对联赛最批判的媒体。(我一点也不认为媒体因此就不得批评联赛,甚至要与新闻界所批判的联赛“黑幕”沆瀣一气。)6年的足球联赛,催生了以央视“足球之夜”为代表的一系列以报导联赛为最主要内容的媒体(电视专栏、杂志和报纸),大部分媒体也将足球新闻作为重点的报导内容。“黑暗”的中国男子足球联赛给中国媒体带来了多少商业利益我们只有等待“业内人士”的披露,而作为局外人我看到的是没有联赛的日子是多么的寂寞难奈:“足球之夜”的时间短了、报纸的发行量小了,我家楼下的报贩在没有联赛的日子里关于足球的报纸连进也不进。(尽管她不是球迷,关于足球的知识要比我少得多,甚至没有从头到尾看过一场联赛,但她比我更期待联赛。)足球联赛给我们的已经够多: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商业机会,它给我们一个场地去尽情地去施展我们的个性,去大声呼喊为我们喜欢的加油将他们送入天堂去大声叫骂将我们厌恶的打入我们想把他打入的那层地狱并去与成千上万的人一起“齐唱”:“傻B”!试问当代中国有哪个体育项目能替代足球的这种作用?哪个行业(包括媒体自己)允许过如此这般的斥责讥讽和对个人的攻击谩骂?所以,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各种冲击的成败根本已经不是我们评价足球这项产业的最重要指标。世界杯就那么三十几支队伍,亚洲球队冲出之后大都也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以成绩论,能有几个国家的职业联赛有继续生存的理由?以成绩论,中国女子足球“联赛”最应该获得国人的认同和经济支持。但遗憾的是,成绩优异和纯洁的中国女足的价值低得无法和中国男足相提并论,低得连我们的新闻界都没有兴趣报道。
足球是一项产业,我们只能以产业的成败标准来衡量它;倘若足球有什么问题,我们也更多的应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而体育联赛作为服务产品,具有及强的“非贸易品”性质,其现场性所提供的满足难以被国内电视台及ESPN之类的国际著名体育播放商转播的大牌联赛替代,从而为这一产业在国内发展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这是中国国内产业在面对国际竞争压力下少见的优势。关心中国足球的人们,应该从产业的角度去探讨中国足球这项产业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以使这一产业健康地成长下去。
媒体
在商业社会中,媒体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产业。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谁能经常扑捉到具有商业价值的热点新闻,谁的发行量和收视率就高,谁就能得到更多的广告费,谁就能获得继续玩下去的资本。而丑闻就是媒体最期望扑捉到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揭示丑闻具有的难度更使媒体乐于监督中国足球。于是一场干净的足球比赛,其水平如果再平庸一些,就远没有一场充满球场暴力和“假球”丑闻的比赛更具有报道价值。英国批判传媒研究史上的经典之作《示威游行与传播:一个个案研究》揭示了在1968年10月27日伦敦的一个总的来说组织严密的反对越南战争的和平示威游行是怎样被渲染成一场充满暴力的事件的:记者们等待的就是示威过程中为数极少的暴力冲突。我冒然揣测:1999年12月5日,中国记者们等待的就是在中国男子足球甲A联赛上的“假球”!而当他们没有确定的证据时,他们就根据自己充分的假设去影射和暗示“这里面肯定有假”,特别是前几轮、前几年都“有了假”,这充满悬念的最后一轮怎么能没假?
刘建宏在12月9日的“足球之夜”除了如往常一样暗示了“假球”之外,特别批评了重庆隆鑫与沈阳海狮“迟到”的无人负责。但是“无人负责”并非是中国足球的特产而是中国的“普产”。不知刘建宏们是否留意过各路巫婆神汉般的“大师”们能够将中国弄得妖气腾腾有多少媒体的责任?尽管并非故意,(我坚信这点)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可算做是“大师”们的第一推广人——截止1998年,一位张姓神功大师连续5年端坐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成为这一举国注目的场景中的最常的常客!我们又何尝听到过有谁“负责”,有谁说声道歉,有谁出来解释张大师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这一盛事的“功”与“能”?我们的媒体是否太过“只看见猪黑”了?!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一切问题也是中国社会所有问题的缩影。倘若中国足球联赛有着不可告人的“黑幕”,我相信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拍着胸口、对着良心说“我比它白”。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本来就是体育界的一场实验,而如果我们能够做好这场实验,分析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问题所在并探索出行之有效解决方案,则对我们的体育产业化,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关爱我们的足球联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