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我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特点决定的。我区的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可以概况为:生态环境脆弱,退化类型多样。南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化、石质化;中部风蚀沙化、荒漠化;北部盐渍化、沙化。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生活的贫困构成了相互交织、恶性循环,成为举世瞩目的大问题,也成为我国重点治理地区之一。
宁夏跨西北干旱区域和东部季风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处于这三大自然区域的结合部位。在我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和地层区划中,分别属于中朝准台地和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华北地层区和祁连地层区,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区内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影响综合交织,构成复杂多样的环境条件,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宁夏干旱、半干旱草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7.24%,以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为主[1]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mm,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区当地综合水资源量11.633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042%水资源模数2.25万m3/km2,仅为全国平均值的7.1%。因水资源严重短缺,单位土地植物生长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天然林木生长量1.5m3/hm2,明显低于1.84 m3/hm2的全国均值,天然湖泊年亩产鱼13kg,明显低于36kg的全国均值;原植被覆盖度和产草量都很低。
宁夏南部为黄土高原,山大沟深,降水量少且年季分布不均,水蚀严重;中北部被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包围,风沙大,风蚀严重。除了黄河水灌溉区域及少部分库井灌区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严重超过自然承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力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严重,自然灾害多而频繁。主要的生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类:(1)水土流失严重。2000年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6849/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1%。(2)土地荒漠化严重。1995年宁夏沙质荒漠化普查结果表明,全区沙质荒漠化面积12568/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4.3%,集中分布于中部干旱带。(3)土壤盐渍化严重。截止到2005年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面积为221.6万亩;南部山区清水河流域苦水灌区也存在盐渍化问题。(4)自然灾害多而频繁。干旱、霜冻、低温、风沙、干热风、洪等自然灾害均比较频繁,尤其以干旱风沙危害最为广泛和严重。
虽然,我们在生态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并没有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认识和布局生态环境建设,没有自觉地把生态问题上升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从而导致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的地位尚不够高;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还比较差;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淡薄。


[1] 马明主编《宁夏生态建设资料选编》,宁夏生态建设规划办公室,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