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财富结构从资产角度讲可分为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从权益归属上讲,可分为净资产(财富)和负债。家庭财富的总额即为资产与负债之差,也就是净资产。
金融资产从无到有,金融市场发展引导了金融资产在家庭财富中的扩张。虽然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导致金融资产的份额暂时性减少,但是总的 趋势没有变,金融资产的比例一直在慢慢扩大。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升了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地位,而金融资产份额的增加又反过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创新, 两者相辅相成。现代家庭金融资产由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与保险等组成。
现代家庭的负债则包括了各种家庭贷款,如长期的房贷、车贷,也包括最普通的信用卡借贷等。家庭负债源于金融系统的发展,在商业银行开始为普通家庭提供贷款后,家庭负债开始飞速发展。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与农村居民家庭在财富总量与构成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城镇居民家庭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和财富总和占据了全国居民家庭经 济总量和财富的较大比重;而农村居民家庭财富绝大多数是以实物财产的形式存在,如住房、土地的所有权、各种耐用消费品和各种主要用于商品销售的家禽家畜, 拥有的金融资产也主要是以银行存款方式存在。我国对国内家庭财富的调查也主要是以城市家庭为调查对象,因此我们仅针对城市家庭财富结构进行介绍。
建国后城镇居民家庭财富结构变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建国初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第二阶段是改革初到1984年;第三个阶段从1985年到1994年;第四个阶段从1995年到目前。
一、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家庭财富结构情况
第一阶段,建国初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之前。建国初期,居民的收入水平极其低下,几乎没有任何形式资产的积累,全部收入都用于消 费尚且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在国家高福利的政策下,居民家庭的未来是没有风险的,所以没有进行储蓄的意愿,所进行的消费也是多以各种基本消费品为主, 缺少生活耐用消费品和各种服务消费。房产是属于国家的,居民家庭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不能成为家庭财富。至于金融投资,是被禁止的,居民资产的保值增 值手段单一,只有银行储蓄一种。1956年是传统体制下经济形势较好的一年,但是居民也几乎将所有的收入进行基本消费。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家庭 财富的积累较少。
二、改革开放初至1984年家庭财富结构情况
第二阶段,1978年到1984年。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重点是在农村,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开始增长,但水平依然很低。在较低的收入水平限制下,城镇居 民消费支出也较低,收入剩余很少,储蓄水平依然低下。尽管各种耐用消费品已经进入居民家庭,但是品种和数量都很少。据1984年城市职工收支抽样调查资料 显示,从每百户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品种和数量来看,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和照相机分别为5台、40台、3台和9架,其他的高级商品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都 是奢侈品。城镇居民还无法拥有自主产权的住宅资产,资本市场上居民还没有合法的投资地位,只能持有银行存款等保守金融资产,而且数量稀少。比较而言,改革 后居民家庭出现了耐用消费品的实物资产存量,但是其他方面没有大的变化。家庭财富总额非常小。
三、1985年至1994年家庭财富结构情况
第三阶段,1985年至1994年。从1985年开始,国家开始进行城市改革,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此阶段,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在必要消费支出后有了越来越多的存款,消费欲望被释放,消费的支出也由以必 要的食品消费为主转向了以家电为主的耐用消费品等。到1994年,每百户平均拥有彩电86台、冰箱62台、洗衣机87台,并且电话、空调、淋浴热水器等也 已经进入居民家庭。在这一阶段,资本市场开始发展,城镇居民家庭的投资主体地位被法律所确认。金融资产在居民家庭中逐步出现并开始扩张,股票和债券等金融 产品投资受到人们的一致青睐。金融资产投资行为又促进了居民家庭的财富积累。以北京居民家庭为例,户均金融资产由1991年的4 893元增长到了1994年的17 551元,年均增长53%,家庭金融资产成为总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保险业开始恢复发展,但居民保险投资意识总体上较弱,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