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金融危机要求国际货币体系革新


化解金融危机要求国际货币体系革新

“增长与改革———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本报记者 王淼

3月28日~29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与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在海口共同主办的“增长与改革———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德国、印度、越南、蒙古、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际机构和国家以及中国研究机构、高校的学者围绕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总体经济走势、农村发展、区域合作、社会政策选择等议题展开讨论。记者注意到,国际货币体系革新问题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表示,现在应该抓住时机改变我国“贸易大国”和“金融小国”严重不对称的尴尬格局。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下降将成必然趋势

天津市委党校副教授张健对美元的发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理论上,美元发行机制体现为,依靠资本市场对企业新增价值的认同来间接投放货币,其实质是以实际生产部门的价值创造来确定自身的货币发行量。但在实际操作上,却体现为“以政府债券为主导的基础货币投放结构”。也就是说,原本“购入美国政府债券、再贴现贷款和持有的黄金及特别提款权”三者是美元发行的基本渠道,但是,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形成以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一直是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张健由此认为,美元的发行源于美国政府,但又经过私人机构,这意味着美元发行的决定权构成很复杂,很可能经历国家和私人机构力量博弈过程。这就意味着:一是人们很难保障美元就是美国国家信用;二是美元发行的前提是以“预期价值”担保,而预期≠现实,所以,对美元的信任就有可能产生危机。此次危机最终指向美元本位的货币体系的重构,这也是此次危机的本质和基本诉求。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最直接的经济因素是美国透支消费;而透支消费的前提条件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拥有相应的特权,美国可以据此无约束地发行美元购买全世界商品和服务。为此,需要纠正美国人乱印钱、乱透支而且不负责任的行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曹龙骐教授认为,在这次由次贷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当在美国发生的“次贷”由“次债”替代,“次贷风险”开始从货币市场传导到资本市场,从一级市场风险推向二级市场,也由美国主要通过商品贸易和货币交换传导到相关国家和地区。而传导这种风险最简易、最迅速、最有效的办法是:美国充分运用美元作为世界交易和储备货币的“特权”,通过美元贬值,将风险释放和转嫁到全球,这种影响的后果还不仅仅限于次债,同时会扩散到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肌体。美国拥有的金融霸权和习惯于运用美元贬值方式掠夺他国财富的行径,受害最深的是拥有此次缩水最大的美国债券投资的发展中国家。美元作为世界性交易和储备的国际本位货币,对美国人来讲是一个软约束的货币体系,可以利用这一“特权”发票子,在全世界买东西,从而占有更多的世界资源。特别是由中美两国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关系所决定,不能忽视由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所以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应是国际金融合作平台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超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建议击中问题要害

这次研讨会召开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观点。周小川的观点也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白钦先在演讲时时指出,金融危机源于美国金融体系的共谋结构,周小川关于建立超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建议,击中了问题的要害。他说,我们只要从美国总统、财政部长、国务卿在几小时之内就全部出来表示反对,表示不认同,就说明周小川的这篇文章是击中了要害的。尽管我并不认为这个建议是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的。有学者在评论时指出,作为国际货币,美元应该对增发货币救国内市场的作法是不妥当的,从结果上看也会最终损害美国的金融地位。此次危机的结束可能就是美元本位的淡出。甚至可以反过来说,美元本位的淡出之时也就是危机的结束之日。因此,从长期看,中国应为参与后美元时代的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做好准备。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国际货币多元化是大势所趋,需要打破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为亚洲货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大的机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指出,人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与未来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挂钩。但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冲美元作为外汇储备产生的风险。即使美元贬值,只要人民币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份额,对冲风险的做法一定会让美国减少损失。因此,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全取决于人民币能否担当得起一个国际货币所应承担的“三大基本功能”:即交易和支付功能、储备和流动性功能以及投机和财富功能。作为努力目标,我们要最大程度上去实现全球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所需要的“金融体系的六大基本功能”:即“价格发现功能、风险分担功能、流动性保障功能、信息生产功能、公司治理功能以及价值创造功能”。美国这场金融大海啸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严重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经济不断做强的增长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货币三大功能和金融体系六大功能的充分发挥,逐步创造一个完善健全的金融生态环境———它是由一流的金融人才、金融创新和金融文化三大元素所构成的“软基础设施”。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比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为紧迫,意义也更为重大。

亚洲金融非美元化应先行一步

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教授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既对对外开放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带来历史性机遇。抓住机遇,应对危机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变化趋势看,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一是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维护国家利益;三是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加快构建企业“走出去”的一整套战略体系;四是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反危机中,中国需要加强与亚洲新兴经济体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共渡难关。一方面,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能够进一步吸纳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参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装备输出,为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新的贡献。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黄范章研究员提交的会议论文认为,由美元垄断国际货币体系的时代早已结束,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但任何一种货币(如欧元)也不可能再居垄断地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是美元主导下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他认为,人民币能否实现“国际化”,主要取决我国自身的经济实力与条件。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目前至少要注重两点:一是在外部环境恶化情况下,努力维护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二是推进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及防范、抵御机制,确保人民币平稳地实现自由兑换。在这些前提下,可小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欢迎贸易伙伴国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手段和储备手段。他建议,两岸四地可确立人民币或各以本币作为贸易结算手段。这些措施,就人民币国际化讲仅一小步,但对促进两岸经贸交流、东亚地区经贸合作以及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还可对我国金融改革推进起到“倒逼”机制的积极作用。

福建省社科院亚太所副研究员翁东玲对东亚金融合作进行了探讨。翁东玲认为,对东亚地区来说,建立统一货币区,发行“亚元”是区域金融合作的最高层次,也是东亚金融合作的最终目标,当然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现在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亚洲清算联盟系统。由于东亚地区贸易中65%以上使用美元,还有一部分使用欧元等非本区域内货币。为降低结算成本和减少汇率风险,应鼓励在内部贸易中使用区域内货币,为此需要建立区域内清算体系。鉴于东亚各国中,有些货币尚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故需要分步推进: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多个双边基础上的清算协议;其次建立区域性的多边支付体系,可以考虑在本地区的金融中心建立区域货币清算中心;再次,在亚洲货币单位成熟时,也可考虑以亚洲货币单位作为计价货币和计价基础。

有专家在讨论中指出,中国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当前,在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达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边境贸易促进人民币区域化。同时,对周边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可以考虑使用人民币。需要在中国与韩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区域货币合作。也有专家提出,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对亚洲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可以借助香港发达的金融市场开展人民币的离岸业务,使香港成为人民币通向周边国家的流通枢纽和集散中心,人民币通过香港这一离岸中心的金融平台,可以更加有效地在周边国家流通,更快地成为区域化货币。

(中国改革报2009年4月8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