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日本有“菊与刀”,我就来一篇“桃花与河豚”。春天要到了。家乡的桃花们想必正在赶路,正行走在盛开的路上。而河豚们游弋在北宋,暖暖南岸大才子苏东坡满口生津地吟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那么,扬中,又一轮“拼死吃河豚”式的冒险将要热气腾腾地开锅。而去年那场来自华尔街的寒风,吹落世界经济,冻得一地鸡毛。
桃花与河豚,剧艳与剧毒,那是形成扬中性格的两极事物吗?
一、看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当蒋大为唱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时候,桃花正一簇一簇盛开在一些六十年代的籍贯中。远远近近的乡村,就在满地梨花带雨时,桃花赶到了家家枝头,像爆米花一样响亮地爆着,像除夕的爆竹一样高高地爆着,高高低低地出落,润磨出一副唐诗宋词里的江南。
春天遂忆起的江南是美的,美得很民俗,民俗得很美艳,是属于美艳到家的,铺天盖地式的嚣张着,为人间华丽着,效果惊人。这种惊人效果就只好比照张爱玲了,那个喜欢大红大绿的张爱玲。02年为沪上某著名周报主持“周末方案”栏目,根据一张张爱玲四十年代初的黑白照片还原出一个彩色的张爱玲。我将张爱玲的文字在淡水里泡三天,在咸水里泡4天,才请才华横溢的裁缝师傅用张爱喜欢的葱绿搭配特别宽的黑缎镶边。透过眼前的模特,想象站在1940年常德公寓里的张爱玲,她看到的美是惊人的,是剧艳的。
你再看一场来自唐朝的艳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场艳遇是关乎风情,不关乎爱情的。
江南的剧艳,这样的嚣张,又这样的短暂。“桃之夭夭”和“逃之夭夭”都可以留给桃花,真是感激。
江南桃花花期一般集中在3月底4月初。桃花花期保鲜时间大约一月。下边的季节,该是咬一口脆生生扬中水蜜桃了。
短暂的桃花也形成人们的新鲜生活标准。易逝所以要尽快享用,精彩就在其短暂。比如扬中人培养出天生的革命式爽快,喝酒像“土匪”,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捉对厮杀,碰杯时还要嚷出一个词:QIU!
又比如吃时鲜货,正是扬中家家户户的节日。长江游弋的河豚、刀鱼、鲥鱼,在扬中称为“长江三鲜”的。清明前,刀鱼上市了。贵客到扬中是一定赶在清明节前的,节前吃的刀鱼连鱼刺都是时鲜的。一过了清明,刀鱼的价钱就败零成满地缤纷了。时鲜讲究的就是时鲜。扬中春天竹笋、秧草,刚上市的蚕豆,桑果,菱角,小韭菜,小青菜,桃、梨、李等瓜果,甚至还包括水稻,新米做的饭香啊。这些,无一不被扬中人冠之“时鲜”。
而戴的,也是时鲜的。从田埂上劳作回来的农妇,头上会戴一枝5月的栀子花或者8月的桂花的。
农闲是农民的短暂花期。在花期,日子是要盛开的。扬中人的日子在唱戏的时候盛开了。时鲜的扬中人的唱腔却是经典的。那年代,在扬中最流行锡剧、越剧和京剧。
在扬中唱戏,大人唱,小人也唱的。《金色阳光》一书写小小的施正荣唱的是京剧(P26),那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样板。而据施正荣介绍,到中学时代,他就经常担纲男主角表演角色。他喜欢唱锡剧,也酷爱京剧。现在,科学家施正荣,商人施正荣,慈善家施正荣,今天还被称为团长施正荣。施团长现在客串领衔一支锡剧艺术团。谁说施正荣事业落脚无锡,与从小唱锡剧就没有情感传承?
锡剧中的名篇《珍珠塔》、《双推磨》、《珍珠凤》等等打小时起就耳熟能详。《珍珠塔》里的道情,《双推磨》里隐晦的爱情。而《白蛇传》和《梁祝》,我记不得是越剧还是锡剧了。戏剧对扬中的孩子是道德讲义,是历史教案,也是另一种有奔头的灿烂生活。唱戏,是农业之外,让孩子们有了向往。
桃花,锡剧。一个剧艳短暂着,一个经典长久着。那一出出剧目,就是扬中单调农业的那季铺天盖地的桃花。
桃花因为短暂,所以剧艳。因为易逝,所以嚣张。花儿们,活得轰轰烈烈,活得铺铺张张。那里的人们,有滋有味地时鲜着,激情洋溢地向往着。
春江已经水暖,当桃花掉进4月的水面,河豚欲上乎?
二、拼死吃河豚的扬中
1、鲜美的河豚
在六十年代生的贫瘠生活记忆,深深打动味觉和生活的,是河豚鲜美而华丽的滋味。有过这样体验的人会说:哦,这滋味就是过了20年也是记得的。
扬中河豚鲜美天下闻名。那么,为什么必须到扬中吃河豚?为什么只有扬中可以吃河豚?
河豚来自大海。每年年初,河豚们的洄游习性就启动了。河豚们就争先恐后地从大海出发逆流而上,到长江来产卵。看似傻傻的鼓鼓囊囊的河豚,这一气竟也游了有300来公里,到扬中的时候,时间掐得正好,清明前后,这时春江水暖了,河豚欲上啦。苏东坡在水边低吟好久了。
而长江顺流而下,在进入扬中后,来了一个九十度的大拐弯,一下子放慢了速度。扬中岛周边江宽水阔、水流平缓。待生产的河豚自然不喜欢大风大浪,竞相瞧中了扬中四周这天热避风港。在扬中的江面上,来自上游的数千公里的长江水和来自大海的河豚胜利会师。这里水生植物众多,上游江水带来沉积下来的有机质为河豚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干净的沙质江底,正是河豚钻沙的好去处。水流平缓,能让鱼卵很稳定地附着在水草上面。大量的河豚就出没在扬中周边水域,举行着这一年一度盛大派对。
这恰恰是一年中河豚肉质最为肥嫩的时节,过了这段时间,产完卵的河豚即将返回大海,不跟扬中人玩了,河豚皮刺就变得又厚又硬,就没有时鲜二字了。
河豚鲜美,还要会烹调。一是河豚有剧毒,二是大师傅手艺。记得小时候,我父亲就会杀河豚的,母亲就会烹调。他们俩一搭配,竟就成全了我儿时的美味记忆。
08年3月我在家乡饱尝河豚,都因为同乡蒋文功先生好客,一定要我尝尝南自通华大师傅烧的河豚。蒋总为我和肖主编每人上了一条足有斤余的菊黄豚。吃河豚,一定要记得吃长刺的河豚皮的,那地方可是扬中人专门招待客人的。难以下咽的河豚皮是否更有营养或者美容或者养胃或者壮阳,我没有考证。那天吃完河豚的那个满足感,一点也不逊色于人生的幸福感。河豚毕,还要在汤里添半碗大米饭。这道饭有名字的,蒋先生称为“河豚泡饭”。特色!
但精贵的河豚鱼刚上桌,你留神就会发现,少了那么一、两块?谁佛跳墙唻?
2、剧毒的河豚
吃河豚是让扬中人有吃御宴待遇的,你注意到皇帝身边专司尝菜的小太监了吗?河豚剧毒,烹调不到位,是要出人命的。扬中烧菜师傅都要负责地先尝一块,过一刻钟左右,没有问题了,才算可以上河豚待客的。所以,刚上桌的河豚鱼总少那么一、两块,那是一种扬中安全暗号。
据说,每年都有被河豚“雷”倒的人。感觉嘴里发麻,就得赶紧送医院。医院抢救中毒者也像烹调河豚一样,技术成熟,一般可保无生命之虞。
这河豚体内毒素的毒性在不同季节是不一样的。清明时节正是河豚毒性最强的时候。也就是说,游到扬中附近的河豚,是河豚肉最鲜美的时候,也是河豚毒性最大的时候。
江南自古就有河豚不药扬中人之说,倒并不是说扬中人不怕毒,而是它们在宰杀和烹饪河豚时有一套纯熟的去毒工艺!扬中厨师把关河豚的安全主要集中在杀河豚和烹调河豚这两个工序上。
河豚毒主要存在于它的卵巢、肝脏、心脏、血液、眼睛等地方,其中,雌性河豚鱼的卵巢是含毒量最大的部位。经验丰富的厨师多从河豚腹部处只一剪进去,顺势向前一滑,然后飞速掏出内脏、一件件在盘中摆好,慢慢从尾部向前挤尽鱼血,然后再在流水中仔细淘尽血渍。含毒的零部件逐一清点个数,犹如外科大夫清点手术器材,并将这些“毒品”进行深埋处理。
其次,因为在宰杀过程中组织细胞的表膜受到刀剪破损的,它的毒素会被溶解到水中。因此,剩余的毒素就要在关键的烹饪环节上去除了。
3、拼死吃河豚
大概第一个吃河豚的人是瞧不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螃蟹之于河豚,长相奇特而已,味道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所需要的胆量更不要提了。真不知道为了河豚式的鲜美,有多少先人前赴后继,才有了扬中今天的名气。
拼死吃河豚,这里有一个严肃的悖论:鲜美无比的河豚是剧毒的。大概毛主席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这一意境。
拼死吃河豚,这里面有十分严重的不等式:不怕搭上性命,就是为了那鲜美的一嘴。谁在做这样不划算的买卖啊?扬中人。这样严重的不等式中,可以一睹扬中人对生命格局的理解。
这不同于鲁迅先生对南方腌制食物的考证,南方腌制食物的盛行原因指向远古先民的饥荒记忆。古人腌制食物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吃河豚可能是反向的。
要懂得扬中人吃河豚的生活,是要比照扬中桃花的。与河豚的生猛,河豚的剧毒,对生命蔑视,桃花的剧艳,桃花的嚣张,一株植物对生命的热烈向往,是两极的。
桃花的剧艳,桃花的嚣张,桃花的热烈,都因为一株植物都懂得自己的短暂。花以整个三月为舞台,以盛开的方式告知赏花的人,它们懂得。
而河豚竟然就是盛开在扬中人心头的那株慈悲的桃花哦。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回到张爱玲了)。
对生命的极致和洒脱,对生命的珍视与蔑视,懂得与慈悲,都是扬中人。
所以,“拼死吃河豚”成为独特生活形态的一部分,你或者可以称之为扬中精神,或者称之为扬中性格。
这样的扬中性格,最可以在知名的扬中籍企业家的打拼故事中找到注脚的。你翻翻他们的打拼历史:尚德施正荣、中电陆廷秀、大全徐广福、华鹏郭道鹏、南自通华倪道宏等等,为了生命的盛开与极致,谁的创业不是一场“拼死吃河豚”?
三、全世界都将“拼死吃河豚”
拼死吃河豚,首先不怕死,其次不要死。
金融危机蔓延下的萧条环境,世界并不剩下“等死”“找死”两种结局。全世界需要一场扬中式的“拼死吃河豚”精神。
施正荣是天生的“拼死吃河豚”扬中人。中国太阳能光伏的领导者,国际市场萎缩,国际金融资本萎缩,国内市场伸手不见五指,怎么办?我知道,天生“拼死吃河豚”的扬中人在遭遇艰难后,最可能从自己的胸腔发出一个词“QIU”!
奥巴马是具有“拼死吃河豚”精神的“扬中人”。最近8000亿救市计划刚刚获得批准。
什么时候,奥巴马总统来中国,真应该请他尝尝扬中河豚的。
请奥巴马吃河豚,这个主意不错。
拯救这个世界,需要“拼死吃河豚”大丈夫气概。
附:一年一度的扬中江鲜美食节,为期一般一个月,一般开始于清明节前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