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科学时代是一个研究空间差和消除空间差之速度的时代


 

----小鸟的空间差旅行

(作者的话:本文只是表达个人的思索,并非想惹麻烦。当然,我说的麻烦并非批评或者拍砖,而是指绕过批评或拍砖搞非道德的小动作。批评或者拍砖,也是人类中不可缺失的思索方式,因为,缺失了批评或拍砖的思索方式,人类就进入了单一的思维模式。单一的思维模式,我称之为“空间差的归零时代”,也即宇宙的灭寂时代的到来。)

田忠国

现在世界上所有对时空问题的科学论著,严格的说都是时空哲学,而非时空科学。有人可能反对我这个观点,因为,他们有理由相信,用数学表达的时空哲学,都是科学。但其实,用数学模式表达哲学观点的,最早源于我国“易经”。当然,人们有理由说,“易经”只是一本算卦的书,但是,人们不知道“易经”是由数学式程序逻辑构成的。对于“易经”中的数学式程序逻辑,我称之为数字哲学。

在古人看来,数学式程序逻辑可以范围天地。因为,数学式程序逻辑是一个发散式闭环系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自邵雍后,知道“易经”是数学式程序逻辑的人越来越少。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或许人类思考最多的就是时间和空间问题了。但是,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就对人类对时间的解释更不满意了。因为,在霍金们看来,时间不过是一个流程。但问题是:时间真是一个流程么?通过对“易经”、“奇门遁甲”、“玄空风水”的参悟,我发现,时间并非是一个过程,而是空间与空间同步互动,但又由空间差形成的刻度,也就是说,时间只是空间的标识。由此可知,空间与空间形成的空间差,就是时间。

先生在“价值中国”网“霍金“时间简史”批判”一文后留言说,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无速度。这话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当人类的某种状态与不同的空间同构时,或许就形成了静止状态,而那个静止状态,或许就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有人在我“霍金“时间简史”批判”一文后留言说,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但问题是,发现光速才是数百年间的事,在发现光速,没有飞机之前,人类一定认为小鸟的飞行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现在人类认识到的光速,就是没有发现光速、飞机之前的小鸟飞行速度?

那么,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种超越空间与空间同步互动速度的速度,也就是先生说的“静止的速度”呢?如果存在,对于人类来说,空间就不是人类的障碍,而是人类旅行的场所,如果不存在,佛祖的无所不能又从何而来呢?全是空想么?但是,触动人类空想,需要一定的介质。这一事实说明,空想不过程对某种介质放大了而已。从这个角度说,“静止的速度”是可能存在的。

我们常常听人说“不可能”三个字,但这是不是证明,所有的不可能都是可能的呢?如果从辩证哲学的角度说,所有的可能呢,也都存在不可能。关键问题是人类不能自信得过了头。自信过头,就进入了智慧的盲区,但没有自信,就陷入到失去主体意识、主体智慧的泥淖。

哲学科学解决的是科学问题,实验科技解决的是已知的哲学科学转化为应用问题。

邵康节曾说,物物一太极。太极是什么?邵子之前,人们称之为道,但邵子用数字表示,道即为零。零为无,又为无极数。但问题是,在邵氏之前,太极只有一个,到了邵子,竟然变成“物物一太极”了。按我个人的理解,这个“物物一太极”,就是每种物质都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比如同为树,但树有杨柳之分,杨树有杨树的“太极”,柳树亦有柳树的“太极”,也就是说,各自有各自的闭环系统。那么,零又是什么?零是系统闭环归于静止的瞬间,也就是说,系统闭环与系统闭环(结构)与其起点同构时,速度对称的那个瞬间。更准确的说,是那个空间差消失的瞬间。

空间同步互动时,有个空间差,这个空间差,就使人类产生了对时间的错觉,即,时间是流动的。比如,一年四季,时序更替。而时序之更替,并非时间起了变化,而是空间差的不同差度而已。

十一

由此猜想,各个空间闭环在同步互动时,形成的空间差,就是宇宙的寿命,而当空间差消失的瞬间,宇宙就消亡了。但是,空间差不会永远消失,还会由零点起步,形成新的空间差,而这个新的空间差的开始,就是新的宇宙系统的形成瞬间。

十二

“易经”的空间发散式系统闭环,就为人类描绘了宇宙从生成到消亡的空间变化过程,比如,空间归零,也即空间差消失的瞬间为坤,为零度空间,而空间差的开始,为复。空间差的开始,也即时间的开始。不同的时间,代表的是空间差的差度或叫空间差的位置。

十三

但是,人类一直以来,陷入了时间的误区,以为时间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在我写作“遍地阳光”那个长篇小说时,我也持同样的观点。但在写作与思索的过程中,发现我犯了和所有人一样的美丽错误:时间是河流。同时坚定的认为,时间不是河流,而是空间差,或者说叫空间差的排序。比如,一年四季,其四季之更替,就代表了不同空间差的刻度。

十四

那么,这就说明,宇宙是由不同的空间闭环构成的,不同的空间闭环与不同的空间闭环之间,各自存在空间差。但之后,在2006年,当我沉醉于爱因斯坦和霍金为人类建构的美丽空间,自由飞翔于那些美丽的空间的时候,不知是什么力量,突然把我甩出了他们的空间:一棵鲜红如血的树,树上一只小鸟,小鸟伫望如海一样的空间。

十五

如海的空间上,并列摆放着爱因斯坦、霍金和“易经”、“奇门”、“玄空风水”建构的不同空间。小鸟惊异的发现,当爱因斯坦、霍金面对空间闭环的空间差时,他们共同走向了时间,并逆流而上,追索起时间的原点,但是,“易经”、“奇门”、“玄空风水”,却背他们而行,走向了空间差形成的旅程。

十六

在小鸟静观爱因斯坦、霍金和“易经”、“奇门”、“玄空风水”建构的不同空间时,我一直困惑: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怎么不见了?当小鸟确信,走向了空间差形成的旅程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就是那只小鸟。

十七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后,点燃了一支烟,深恐再一次陷入那种状态,走到窗前,静观脑海里在阳光中跳荡不息的湖水,继续思索:树、小鸟、如海一样的空间,为什么形成思维状态呢?其中有什么意味么?但是,数年过去,我却不得而知。

十八

之后,也就是2009年阳历2月,在我进入静极如无状态的时候,突然,从大脑里,在玉枕骨处钻出一只老鼠,刚离后脑,老鼠即倒毙消逝。恢复到有我状态,玉枕骨处仍然有种锐疼感,数日未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如果是幻觉,我想不会有疼的感觉,既便疼,也不会持续数日。但这一现象是不是说明,人类的已知世界比之未知世界,犹如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十九

也有网友批评我对未知世界的思索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狂想,因为,依批评者看来,已知的科学原理才是科学,反已知科学原理的都不是科学,但人类科学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科学进步,都几乎是对原科学原理的颠覆。这一现象说明,存在人类中的科学原理,与客观原理存在巨大的差异。由此可知,科学进步就是消除这种差异的过程。

二十

所以,我认为,洞悉未知世界的眼睛是哲学。或者说,哲学是剥开未知世界厚重外壳的唯一工具。由此可知,伟大的科学家,必须首先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伟大的哲学家,并不一定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必定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二十一

因此,我认为,下一个科学时代,将是研究以速度消除空间差的时代。也就是说,通过对空间差的研究,重新思索速度。

2009331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