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正常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人际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
1.对现实具有高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情感;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保持兴趣;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三、如何应对心理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处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两种状态之间,因而又被人们称之为“第三心理状态”。美国著名心里学家梅尔杰斯为心理亚健康易感者描绘的心理画像是:情绪低落、自卑失助、放任冲动、角色混乱的人。
日趋激烈的竞争让现代人进入了心理负重的时代,您是否有过以下的感受?
1.焦虑感-烦恼不堪,焦躁不安,生机的外表下充满无助;
2.罪恶感-自我冲突,有一种无能,无用感;
3.疲倦感-精疲力竭,颓废不振,厌倦,无聊;
4.烦乱感-感觉失序,一团糟;
5.无聊感-空虚,不知该做什么,不满足但不想动;
6.无助感-孤立无援,人际关系如履薄冰;
7.无用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自卑羞怯,内疚和缺乏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亚健康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期累积会导致心理失衡、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恍惚甚至精神失常,从而引发多种心身性疾病。
四、如何调整心理亚健康状态
1.善待工作,确定恰当的工作目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分清自己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不使其互相错位;承认并正视自己的工作局限性不把工作中的问题带回家中;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
2.善待自己,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尽可能多接触使自己快乐的事,培养广泛的生活乐趣;做些自己多年来想做却抽不出时间来做的事,如旅游、带全家出去玩。
3.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应客观面对并及时咨询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