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石油态势
中东仍是“世界油库”,世界各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中国也不例外。伊拉克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因为其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2,更因为其石油的开采成本是全球最低的。在所有的能源类别中,石油一直是全球消费比例最高的能源。近10年来,石油消费量占所有能源消费量的比例一直在39%左右;而被视为最有增长潜力的天然气,近10年来占所有能源消费量的比例也仅仅微增了一个百分点,目前的比重为23%。可见,石油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
全球石油储量分布集中,中东是“世界油库”
全球石油资源地理分布很不均衡。从东、西半球看,约有3/4的石油资源量集中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从纬度上看,全球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两大纬度带,一个在北纬20°~ 40°,拥有驰名世界的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产油区,该带集中了世界51.3%的石油储量;另一个在北纬50°~ 70°,内有著名的北海油区、前苏联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区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的数据,目前世界原油探明储量约为1.032万亿桶,其中中东地区占了全部储量的2/3。如图1,原油探明储量最多的五个国家都在中东地区,居首位的是沙特阿拉伯,其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4以上,其次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10.9%、9.48%、9.35%和8.69%。
全球石油供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长最多
不过,相对于原油储量来讲,中东又是全球石油产量最少的地区,而西欧地区的相对产量最高,北美地区次之。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日产油量,中东地区石油可开采的时间也是全球最长的,而西欧的石油会最快枯竭。
与亚洲和大洋洲截然相反的是,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则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从图3,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下滑趋势是从前苏联解体时开始的,前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国家合计的石油消费量较前苏联大为减少。与之对应是,这一地区的石油产量也出现了急剧减少的趋势(图2)。
世界各国对中东石油
的依赖程度高,中国也不例外
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中东,其2000年出口量占全球石油出口量的1/3,其石油产量的80%以上用于出口。如图5-1,在前10 大石油净出口国中,中东地区的国家占了5个,其中沙特的出口量世界第一,占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13.5%。在石油进口国家与地区中,美国的1/4、欧洲的3/5和日本4/5以上的石油进口都来自中东。
除了中东外,非洲、东欧和前苏联国家以及中南美洲也是石油净出口地区(图5-2)。其中,俄罗斯、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和非洲的尼日利亚均位居世界石油净出口的前十位。
从进口来讲,亚洲和大洋洲是石油进口最多的地区。如图5-2,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是全球最高的,依赖程度高达62%,西欧和北美地区的进口依赖程度则相对较低,分别为50.46%、34.42%。在亚洲地区,日本是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韩国、中国和印度次之;日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高达99%,韩国的石油则完全依赖进口。
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已达32%。虽然我国的原油储量在世界各国中位居第10位,产量也排在第8位,但由于石油消费增长强劲,目前的消费量已位居全球第3位,所以很多石油还需要进口。我国自1993年起就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且数量逐年上升,2000年原油进口量已达7026万吨,并从1996年起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从进口来源来看,2000年我国进口原油53.6%来自中东地区(如图6)。在中东地区,我国主要从阿曼(22.3%)、伊朗(10%)和沙特(8.2%)等国进口原油,而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只占4.53%,并且这一比例在2002年已经降至不到1%。除了中东国家外,非洲的安哥拉(12.3%)、亚太的印尼(6.5%)也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如表1)。
最近几年的变化趋势还表明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3年,我国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亚太地区,基本上各占42%。但近年来,我国对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依赖性不断增加。1999年,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所占比例为46%,到2000年上升到了54%,而2001年进一步上升至近60%。
不容忽视的是,石油过于依赖中东地区存在较大的风险。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必须经由马六甲海峡,而一旦出现意外,这条石油生命线很可能切断。为此,我国已出台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第一步在2005年前先完成30天的石油储备即600万吨,远期目标是增至90天的石油储备(约1500-1800万吨)。
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为53%。如表2,美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加拿大、墨西哥、沙特等国,并且在近两年增加了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数量,减少了从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进口石油的数量。
在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中,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均建立了很高的战略石油储备,各自的储备量分别相当于为151天进口量、117天消费量、99天进口量和161天消费量。
储量最多的国家
石油成本也低,中国的石油成本偏高
伊拉克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因为其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2,更因为其石油的开采成本是全球最低的。
我们发现,原油储量最多的六个国家,其石油成本也是全球最低的。如图7,石油储量最多的沙特、伊拉克、阿联酋(其中的阿布扎比)、科威特、伊朗(除超重油)和委内瑞拉,其石油成本均低于5美元/桶,其中伊拉克是最低的,每桶石油的成本只需2.5美元。这一地区每天的产油量可达2500万桶。不过,这一地区中,伊朗由于缺少投资并且依赖于已被过度开采的老油田,其石油生产成本较高。
更多的产油区的石油成本是处于5~10美元/桶之间(中等成本油区)。这一地区中,既包括产油量仅次于沙特的英国北海油区,也包括只有开发生产成本而勘探成本为零的委内瑞拉超重油和加拿大可采油的沙滩。中国陆上的石油成本也位于此区域,总成本为8.9美元/桶,较全球加权平均的石油成本(6.57美元/桶)高出35%,其中勘探开发成本为4.5美元/桶(与美国下48州差不多),生产成本为4.4美元/桶(与英国北海油区差不多)。
还有少数地区的石油成本超过了10美元/桶。美国Stripper Wells是全球石油成本最高的地区,其每桶的石油成本高达15.17美元,其中生产成本占了10.67美元,也居世界之最。高成本油区中,巴西的石油勘探开发成本,与处于中等成本油区的安哥拉,同为7美元/桶,是全球最高的。此外,该区域还包括加拿大东部和印尼。
根据国内的有关资料,我国的石油成本要比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ERA)的数据高出很多,按照CERA的分类属于高成本产油区。并且,与全球的石油成本相比较,我国油田的综合生产成本在逐年上升,由1989年的10.93美元/桶上涨到2000年的17.5美元/桶,年均上涨幅度为6.4%,而同期美国石油公司的综合生产成本基本稳定在9美元/桶左右。目前我国油田中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大庆油田,原油成本已达17至19美元/桶。
另据有关资料,自1998年重组以来,我国石油行业上游企业成本逐年增加,从1998年的12.9美元/桶,先增加到1999年的13.8美元/桶,后又进一步增加到了2000年的15.2美元/桶,高出同期美国石油公司平均水平的72%,而有些油田的成本甚至高于国际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