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钢铁行业的周期性


  浅议钢铁行业的周期性

  贺宗春  日期:20090317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 

  自1998年我国钢产量达到1.15亿吨,成为世界钢产量第一大国开始,如何认识钢铁工业的周期性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业界,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吨钢,中国钢铁工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争论一直没有停息。笔者认为,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周期性的判定并无常法定规,对钢铁行业周期性的判断不能依靠传统的理论方式,应有新的思路。

  周期性分析的几个盲点

  尽管产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投入、成长、成熟、衰退4个阶段,但阶段之间的临界线并非显而易见,理论界判断产业生命周期时,一般会采用定性加定量的方法。定性方法主要采用类比法,如将发展中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定量方法主要对产量、增长率进行分析。目前,对钢铁行业周期性判断的依据主要是比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产钢国历史,大部分分析认为,这4个国家的钢铁工业发展较早,也都经历了钢铁工业的峰值点,目前都处于衰退阶段,因此其钢铁产业的生命周期较为完整,具有典型性,是较好的参照对象。据此,有分析按人均粗钢产量测算,认为钢铁需求或衰退标志为600~700公斤/人·年,2008年中国人均粗钢产量在400公斤/人·年左右,与发达国家人均粗钢产量仍有较大差距,国内钢铁仍处于成长期,这个阶段将延续10年~20年。也有的分析按粗钢总产量测算,认为产钢大国在钢产量超过1亿吨后,都曾经历需求不足、过剩、转向等3个阶段。按照这个标准,国内钢铁产量远远过剩,已处于成熟后期,甚至已进入衰退期。还有按生产总值用钢、人均生产总值用钢、人均消费用钢等多种方法测算的。从历史上看,各模型推导的国内钢材发展饱和点均与现实偏差较大,这是因为我们在判断周期性的认识上存在几个盲点。

  一是钢铁产业发展具有区域性和阶段性特点,与资源、技术、产业结构甚至与民族文化的关联性较大,很难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平均值来比照。如发达国家钢产值达到峰值的人均产量、消费量、GDP当量等参数本身就不具有统计规律性,日本1973年人均钢产量为1098吨,而法国1994年人均钢产量只有515吨,用样本较少、离散程度高的样本值判定自然不准,分析参考价值较低。

  二是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对钢铁产业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钢铁产业不断参与全球竞争,2008年,国内钢铁产品已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但现有理论模型和部分专家的判定较少考虑全球钢铁贸易的兴起,未能将产业周期性的判定置于全球化视角中,分析未免存在片面之处。

  三是未能考虑全球产业转移的因素。21世纪之前,全球产业转移并不活跃,钢铁产品需求的区域性和稳定性特点较强,但伴随全球产业的不断转移,区域性钢铁工业的兴衰更多取决于下游用钢行业的兴衰。近年来,国内钢铁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整体形势。因此,判断钢铁行业的周期性要具有时代性,立足全球产业转移与兴衰,才能更为科学地得出结论。当然,准确给出钢铁工业的周期性判断不太可能,但我们不妨把握几个原则要点,通过基本面看钢铁行业发展的周期性。

  钢铁企业周期性的基本面判断

  一是全球钢铁产业仍处于成长周期。钢铁材料如同工业粮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结构材料和使用量最大的功能材料,人类社会进步、全球经济向前发展离不开钢铁材料,钢铁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期研究认为,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了建筑项目和消费支出,钢铁行业的增长出现了停滞,但全球钢铁需求将有可能保持多年不断增长,2025年可能达到每年20亿吨的水平。从这点看,全球钢铁产业更是一个基础性产业,钢铁产业与全球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在全球经济日渐成熟的大趋势下,钢铁业仍将保持长期的景气周期。

  二是钢铁工业结构性特点决定波动性长期存在。这主要体现在产量增长率和价格变化上。钢铁工业涉及上游原材料供应、下游加工制造,关联产业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下游供求关系并非保持一致,比例结构的不协调性一定会决定钢铁工业的盈利水平和资产利用效率,并进而带来投资的转移。这几年,钢铁生产企业、资源采掘企业和加工制造企业利润率不断变化,笔者运用数学工具对国际钢铁产量增长率进行周期性分析也发现,国际钢铁产量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迈入第二个成长期,但近60年间,上下波动幅度较大,呈现出3年~5年的小周期波动,这3年~5年的小周期波动正是体现出钢铁产业投资(从基建至达产)的时间性特点,也间接导致了钢材市场价格3年一个大周期的特点。钢铁工业结构性特点所引发的波动具有普适性,其他类似的产业亦是如此,以钢铁价格、开工率等波动来推导钢铁的周期性特征并无意义。

  三是钢铁产业的竞争格局逐步清晰。经过数年的发展,全球钢铁产业竞争将集中在少数发达产钢国与中国之间的竞争,中国在全球钢铁产业的竞争地位将长期保持规模领先优势,中国钢铁产业资产规模与产业集群效应将直接影响全球钢铁产业的发展。同时,中国国内的钢铁产业集中度会不断提高,将出现几家超大型龙头企业,但大型钢铁企业与中小型钢铁企业的竞争也将长期存在。特别是以民营性、地方性为核心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将对国内钢铁产业产能、价格等波动起到关键性作用,甚至可能在更为不确定的经济波动中占据优势地位。

  四是资源条件约束对钢铁周期性更为关键。钢铁工业是耗能大户,也是资源消耗大户,资源条件及政府对环境的保持对钢铁发展具有硬约束力。我们分析发达国家钢铁业的发展史,经常关注其工业化、城市化对钢铁业的影响,但往往忽视了这些国家在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这几年发达国家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说明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钢铁工业的耗能、污染也对国内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周期性是帮助企业判断行业趋势的一种参考工具。从产业宏观角度看,全球钢铁产业仍处于成长发展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对国内的钢铁企业来说,单纯追求产量增长,以较大的人力成本和环境成本为代价,严重忽视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技术创新,国内钢铁工业一定会遭遇更加恶劣的产业环境。同时,借助周期理论或工具对价格和产能进行预测是徒劳的,市场仍是决定价格和需求的关键。钢铁业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发展周期,认识到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繁荣中的萧条”与“萧条中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