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老子诞辰2580周年
公元前571年,老子降生,因耳大,人们叫他“聃”。春秋时,人们喜欢称学识渊博的人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都喊老聃“老子”。
刚出生时,老子体弱头大,眉宽耳阔,目光清澈而充满智慧。又因为他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时间长了,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司马迁把老子生地定在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不知典出何处?但关于老子的出身,《左传》的说法与《史记》不同,《左传》记老聃是王族,据《左传·定公四年》记:“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聃季家族世袭周王朝司空之职。《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锋,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聃季载。聃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鲜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处於霍。康叔、聃季载皆少,未得封。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於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殷馀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於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於聃。聃季载、康叔皆有驯行,於是周公举康叔为周司寇,聃季载为周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於天下。”
聃季载是周王室首任司空,即老子的先祖。老聃的祖上、爷爷、父亲就是周王朝司空的继承人。老子的父亲世袭任司空之职,全家应都在京城,老子应是其父亲在周都京城洛邑当官时出生的,高级京官的孩子不可能在乡下出生。老子虽未世袭任司空,但当上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也是周王室的重要官职。
喜学好问,老子在东周都城雒阳当上周王室守藏史官
老子少年时期就凭借父亲任司空的有利条件,在周都洛阳求进入太学读书,天文、历法、地理、史书等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没有不看的,文物、典章、史籍无所不学习,学问大有长进。
随后,老子当上周王室守藏史,应该是沾了父亲司空的光。“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可以用汗牛充栋、无所不有来形容。一般人是不能随便进入这样的国家级“周王室典籍收藏重地”当管理员的。
老子在做守藏史官期间,博览群书,对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的事儿特感兴趣。这使他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他十分注意讲学问、修道德,成了当时有名气的人。孔子慕名专程到雒阳问礼于老子。
据《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公元前538年,孔子同弟子南宫敬叔一同去东周都城雒阳,在耳闻目睹了老子丰厚的学识后,孔子感觉受益颇深,孔子向他的弟子赞叹老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和孔子相比,老子对人生的态度更加豁达,看问题的眼光更加超然,这也符合他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心态。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向孔子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孔子受到极大的启发和震动,他由衷地赞叹老子犹如龙一样,合起来为一体,散开来满天彩霞,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神秘莫测。离别时,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东流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老子则认为,人生天地之间都是一体的,都是自然之物,不值得伤秋悲月。
对于老子的归宿,《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这样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喜学好问,老子在东周都城雒阳当上周王室守藏史官
老子少年时期就凭借父亲任司空的有利条件,在周都洛阳求进入太学读书,天文、历法、地理、史书等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没有不看的,文物、典章、史籍无所不学习,学问大有长进。
随后,老子当上周王室守藏史,应该是沾了父亲司空的光。“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可以用汗牛充栋、无所不有来形容。一般人是不能随便进入这样的国家级“周王室典籍收藏重地”当管理员的。
老子在做守藏史官期间,博览群书,对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的事儿特感兴趣。这使他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他十分注意讲学问、修道德,成了当时有名气的人。孔子慕名专程到雒阳问礼于老子。
据《史记》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公元前538年,孔子同弟子南宫敬叔一同去东周都城雒阳,在耳闻目睹了老子丰厚的学识后,孔子感觉受益颇深,孔子向他的弟子赞叹老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和孔子相比,老子对人生的态度更加豁达,看问题的眼光更加超然,这也符合他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心态。
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向孔子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孔子受到极大的启发和震动,他由衷地赞叹老子犹如龙一样,合起来为一体,散开来满天彩霞,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神秘莫测。离别时,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东流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老子则认为,人生天地之间都是一体的,都是自然之物,不值得伤秋悲月。
骑牛西去《道德经》留下不朽之著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周景王指定的接班人王子朝,因为是庶长子而不被晋国承认,王子朝打不过晋国,就将周王室典籍席卷而空,到楚国去了。老子虽不热衷于周王室内的权力争夺,但由他保管的周王室典籍被拿走了,新的周天子悼王,以"失职罪”迫害老子。紧急时刻,老子骑了一头青牛西行。
通辑老子的命令早已送达周王都雒阳的西大门新安函谷关,把守此关的官员叫尹喜,尹喜是尹文公的人,尹文公是遵从周景王传位于王子朝的遗诏,支持王子朝当周天子的。尹喜又是老子的崇拜者,也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就知到老子来到,赶忙迎接。尹喜将周天子签发的逮捕老子的令牌让老子看,告诉老子,如今哪里也不要去了,以免被抓住。不如先隐居在我这里,躲过风头再说。
说到王子朝将周王室典籍席卷而空,逃到楚国,还有一段历史疑案。
周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灵王卒,子姬贵即位,是为周景王。周景王的第一个儿子王子朝是周景王的次妃子所生,虽是长子,又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景王欲立其为太子,但因是庶长子,遭到大臣刘耿、单旗(单穆公)的反对。《国语》中记载单穆公反对景王铸无射(“宣市哲人之令德”的钟),对周景王早有不满。
后来景王的正宫娘娘又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名曰猛,大臣刘耿、单旗以猛是嫡长子为由极力拥立猛为太子。但猛为太子,却生性懦弱,缺少威仪。而庶长子王子朝却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景王希望有一个威镇天下的周天子,欲废王子猛而立王子朝为太子,单穆公等人借口太子废立乃国之大事,以王位传嫡不传庶为由与周景王作对。
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夏,周景王下定决心,欲更立太子之位。但未颁诏而生病,景王病情严重时,以大夫宾孟为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王子朝
景王卒后,周大夫单旗、刘耿感到王子朝当周天子,他俩必然失去权势,于是暗中派刺客刺杀了周景王安排的顾命大臣宾孟,不承认周景王传位于王子朝的遗诏,拥立王子猛为王,是为周悼王。
单旗、刘耿违先王遗诏,刺杀顾命大臣,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怒。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南宫极支持王子朝攻打单旗、刘耿。悼王猛下诏平叛,但他这个王不得人心,悼王只好逃出洛邑,向晋国告急。诸大臣遵周景王传位于王子朝的遗诏,立王子朝为周天子。
晋国闻周王室有乱,借机以尊周悼王猛为由,遣大夫籍谈、荀跞率晋军攻打洛邑。王子朝不敌晋师大军围王城,遂带百官、周王室列祖神主、祭祀重器、史料典籍,迁居于尹文公之邑京(今洛阳西南)。晋军将悼王护送入王城。
然而悼王猛虽借晋军复辟,可心中惊惧,没几天就死了。单旗、刘耿又立猛的亲弟弟匄为周敬王。晋军攻王子朝。王子朝受挫,退守于京。周敬王元年正月,晋军撤走。六月,王子朝帅师击败敬王匄之师,重回周都王城。周敬王匄退居王城东的翟泉(今汉魏故城一带)。
因为晋、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等国宁愿有一个懦弱无能的晋国傀儡周敬王匄,而不愿意有一个强势的、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的王子朝为周天子。三年夏,晋、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等国会盟于晋境之黄父,商议以“扶嫡灭庶”为平定王室之策略,扶嫡即以周敬王匄为周天子正统,灭庶即不承认周景王传位于庶长子王子朝的遗诏,灭掉王子朝。
晋赵鞅令其他诸侯国向敬王输送粮草,派兵保护翟泉的敬王匄。四年七月,晋荀跞、赵鞅率晋军入周,攻王子朝。十一月,王子朝兵败,遂带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挟周王室列祖神主、祭祀重器、史料典籍,南奔楚国。 后来晋又派人到楚地刺杀了王子朝,但周室典籍却不知下落。后世司马迁作《史记》,周的确切纪年只能到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再往上的确切纪年弄不清,就是因为再往上的周室典籍丢失了。
其实,老子被尹喜搭救,对尹喜很感激。应尹喜所求,凭着记忆把往日的心得体会整理写成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称之为《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之后,尹喜安排送老子到洛河、伊河上游一带,隐居于深山老林更隐避的地方,即今天的栾川,后世就把老子最后的归宿地称为老君山。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其强的思辨色彩,比如,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流传深远《道德经》是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00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林语堂曾说,《道德经》是“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