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汉文字缘之二
按只有业余水平之学生,是不可能用这个太大太多内容的标题?更无能力话说汉文字的历史?还不知天高地厚的话说艺术表现文体形式的发展?说实在的,虽看了或翻过几本文学史,艺术史,文论选,也认得几个繁体字,没有进博物馆、图书馆看过竹简和毛边纸书;从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上见过算是主流媒体借名人讲中国古代历史,似乎有当今之中国要回到古代之中国,如在国外倡建孔子学院。真担心让关注中国的外国朋友会误读误解中国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孔学?是儒教?是孔孟之道?从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虽有独尊孔儒学,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儒林外史》中的儒生悲哀人生,没引起当代中国重视!尤其是饱受儒教之苦之害之痛的中国历代女性,看过中国女性史、中国妓女史,至今没有多少中国人思考?个人能说什么呢?
个人曾翻阅互有关系的几本名人传记,有人说: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当代最普通中国人中之一员,无论是从感恩,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和文字交流,应该无条件谢谢我们的祖先创造发明了汉文字;还有创造发明了书法、纸张、印刷术。这些应该与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值得中华儿女珍惜,同时应引以骄傲自傲!因为中国人不但勤劳,而且有智慧。按现有的流行语:中国人太有才了。
话说中国汉文字的历史。虽没看过专著,翻阅一些文字中关注过,为了全面和立体,也尊重历史、客观、公正,不但不借助古今中外的智慧,上网搜索求证;在选择中思考,是否明理?从中发现了具有普世价值和美学规律的科学总结: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从中国的汉文字发展,是否发现了美学规律:从繁到简,从规范到运用;从普世价值:有字的本身价值,重要是便于广泛普及;也存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不知文友是否认同?如有高见,谢完善!
话说中国文体表现形式和艺术文体表现形式。从《中国实用文体大全》,书中分公文类、法律书状类、告启类、礼仪类、契据类、书表类、信电类、新闻类、宣传鼓动类、传志类、笔记类;后记中有:按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简明平实的文字,统称实用文体;文章之始,多缘实用。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复杂精细的社会生产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要求人们掌握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实用体的写法。再从几本中国文学史、中国艺术史,大都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古代文人借中国汉文字常用的艺术文体表现形式。前者一般属社会常用、公务常用、新闻专业常用文体,是否能用在理性之文和艺术之品中,在于写者的喜爱和运用。个人在阅读艺术之品的长文中常见公文类的文体形式。后者主要艺术之品的文体表现形式总结。我不敢说唐朝之前都归属诗类文体形式,从乐府诗、《诗经》、《论语》、《楚辞》、《吕氏春秋》、《史记》、《论衡》、《文心雕龙》等,虽翻阅过,没有专心;都存在繁体字版《中国历代文论选》中例言所述:我国文学,有它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民族特色,古代文学理论中许多用语,都是前人从创作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也是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的;对于这些用语,我们的注释和说明中,一方面力求用科学的观点把问题说得具体;另一方面,对现代术语的运用,采取审慎的态度,尽量避免生搬硬套。就艺术文体表现形式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否存在艺术文体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虽有当时政权或某位皇帝个人喜爱的倡导,从发展趋势,适应当时社会;我也不敢说,明清小说时期,没有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戏曲的文体形式;不是中国京剧怎么成为国粹?中国古代那么多古曲、民乐、宫中和民间舞蹈没有发展成中国的世界流行的芭蕾舞?虽有地方和民族舞蹈,不能成为国家的国粹;对于中国的国粹京剧的普及和家喻户晓,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演员和服务演员的幕后者,民乐器生产者和演奏者,还有组织、推广、宣传者。
从不断创新的艺术文体表现形式,我们是否会想到:从八股文到白话文,从律绝诗、词牌到长短句的自由诗?从美学规律,先是创新、规范、完善、普及;从普世价值,从社会的理解、认可、喜爱、流传。我不敢说,现在的中国人中,有多少完全能看懂繁体字的古书和经典著作?或引用古书和经典著作中几句是否真正懂?正如现在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不如进城的农民?是凭名牌大学,是凭有专业系统理论学习,是工资要比农民要高;从社会现实,当自己口袋里身无分文靠什么生活生存;顺便讲这些并不是说文凭、大学生如何如何;面对现实时,是否应和农民一样?需要打工挣钱谋生。我们是否还会想到:借文字用艺术文体表现形式;有电影文学剧本,有导演文学剧本,也可把剧本改编长中短篇小说;不知文友是否看过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改写的故事集,安徒生的童话改编舞台戏剧、芭蕾舞、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再说临慕艺术的画,分类有材料之分、技巧之分、内容之分等;如中国画、油画、水彩画、贴纸画、剪纸画、壁画、墙画、素描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工笔画法、写意画法、半工半写画、肖像画、故事画、风俗画、帛画、年画、版画、漫画、宣传画、连环画、儿童画、卡通画、装饰画、喷绘画,等等。按规律,艺术之品是否存在借文字用艺术文体表现形式的艺术临慕。不从理论方面,从社会广度,个人认为是客观存在的。
从中国汉文字的发展历史和中国艺术文体表现形式,是否能总结:艺术之品的文,无论哪种艺术文体表现形式的艺术临慕,是可以通用,或都可以借用。比喻说吧,散文诗,能说是散文?或能说是诗?可能严格区分和界定?假如用散文艺术文体表现形式写小说,能说是散文?不是散文体的小说?当然,存在个人的欣赏习惯,文化素质,也存在个人的取舍。
我不敢说这一短文,文友是认同?或话说汉文字的历史和艺术文体表现形式是否明理?或是否真正话说明了?欢迎有兴趣的文友关注、讨论,不但对你我有益,对所有文友都有益。
话说汉文字的历史和艺术表现文体形式的创新
评论
2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