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地方金融发展之路


寻找地方金融发展之路

 

——为张吉光《变革与新生:地方金融发展之路》作序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对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地方金融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全面总结,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全球正深陷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景扑朔迷离。我国地方金融机构,尤其是以省域为基础的金融机构近年来异军突起,呈现勃勃生机,新的国内外形势使地方金融的下一步改革与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地方金融正处于最关键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亟待抉择。张吉光同志的新著《变革与新生:地方金融发展之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值得关注和一读。

寻根溯源,地方金融在我国并不是新鲜事物。南北朝的典质、唐朝的寄附铺、宋朝的交子铺、清朝的钱庄、票号等悉属地方金融范畴。地方金融的历史渊源流长,但其发展却颇多坎坷。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地方金融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中国金融大舞台上数量和种类最多、与地方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一类群体。但与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全国性金融相比,地方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步伐则略显滞后。这与地方金融机构种类多、单体规模小、数量多、差异性大有密切关系。

事易时移,地方金融机构如今不断创新,在省域这一层面,涌现了一批资产逾千亿、资本充足管理规范后劲充沛的区域银行,在基层这一层面,则涌现了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从组织架构到业务拓展的进取和扩张令人瞩目。本书作者长期在地方金融机构工作,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有着较为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该书不同于市面上同类著作侧重于理论分析的特征,而是更为务实,与地方金融的发展实际结合得更为紧密,更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在国内围绕民营银行的讨论热潮中提出的建议和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也引起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关注。即使是放在今天,对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中的有些问题仍值得深思和警惕。

地方金融何去何从?作者从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一当前困扰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的最大难题。鉴于地方金融群体的多样性,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不能固守某一统一的模式。事实上这样的普适模式也并不存在。这在为地方金融机构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其改革与发展的难度。从目前来看,虽然名曰“一行一策”,但究其实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基本上按整齐划一的路径推进,并取得重大突破。相对而言,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除了群体的多样性,单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也是重要的原因。地方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可能不需要类似外汇注资的“大手笔”,但绝对需要一线人员的“大智慧”。在借鉴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及国外同类型金融机构成败得失的同时,地方金融机构还必须深刻认知自身所处的特定经济、金融乃至与社会环境。

从1998年中国银行业整体陷入危局,到2007年的转危为安,近代史上除中国之外,似乎还难以找到银行业转轨如此成功的国家,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历史意义很可能被低估了。银行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唯书、不唯“外”,而是唯实,唯用。其中,地方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更需要研究的支撑,需要这方面的银行从业人员和学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地方金融机构的跨区域、多元化、特色化经营问题,急速扩张和稳定的资本筹措、适宜的风险容忍度问题,地方金融机构如何承上启下地构建和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基层金融机构的相互关系问题等等。本书在这方面的探索必定会起到应有作用。也期待张吉光同志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就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提供更多的佳作。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钟伟

(本书即将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