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回眸 :到了过年赛神仙!


    大年十二和十三,我连着两天跑了我们这附近的易初莲花和大润发商城,一共买了五样电子产品:一是一台TCL的32寸最新款式液晶电视;二是一架富士牌的精巧的粉红色数码相机;三是一部魅族牌的乳白色MP4;四是一个菲利浦的电动剃须刀;五是一块仿银刻表盖的电子怀表。不太出门的人可能会说,这买东西和过年有关吗?只要逛一逛过年的商城,你就很容易看到:过年的人气比平时旺了很多,过年商品的促销力度也比平时大了许多;这样,就有了更多的价廉物美、更多的实惠触动、和更多的购买欲望。这也就促成了过年采购的大好时机,过年的购物也就成了过年的又一种乐趣了!昨天,大年十四,电视机送到了家,我欣赏到了像是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的视听效果,好不开心!
   这一路的大年吃喝玩乐下来,就到了今天这收年关的十五元宵日了!有人会在今夜去观灯,我已经在初十提前去了。今早起,我吃了香糯的汤团之后,开始回顾我这个大年里太多的精彩和难忘的片段,也就写下了下面这段过年的感受。
   过年好,盼过年,过年就是不一般:大年三十看春晚,初三古镇笑语欢,初七庙会小吃甜,初十豫园观灯展;十二十三买大件,十五元宵圆满年;一年三百六十天,过年潇洒有几天?一年辛苦盼过年,到了过年赛神仙!这就是我在大年里的美好感受。年过完了,我的喜悦也是满满的了!虽说现在日子好了,手头宽了,时间有了,身体闲了,可是,这一年到头的日子里,能像过年里那么集中地找到那么多乐子的日子,又能有多少呢?所以,当我听到有人说,现在过年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的时候,我会感到很诧异,我会想:我怎么不觉得呢?我在过年里感受到的是好戏连台、眼花缭乱和美不胜收!
    我在年三十晚上欢声笑语地看了春晚之后,在大年初一的《春晚就是年夜饭》一文中写道:已经几十年了,我对春晚的渴望越来越成了一种习惯了,而且由于吃穿方面自己都能打点,而这台晚会,却不是自己平时就能烩成的;所以,只有等一年一度春晚花开的时候,才能欣赏到,所以,春晚已经成了我心中更正宗的年夜饭了!每到三十晚上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全神贯注地守在电视机跟前,完完整整地、认认真真地从头看到底;当然,跨年鞭炮烟花齐放的时候,我是要去插着看那也是一年一度的中国花、听那也是一年一度的中国响的。我觉得,春晚最吸引我的,正是那种老套路的熟悉,老人的亲切和老歌的温馨;如果全改了,改成另一种模式了,我反而会觉得陌生了,不习惯了。
    我在大年初三留连忘返地游了上海金山的古镇枫泾之后,在大年初四的《春节骑车游枫泾》一文中写道:枫泾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两条十字交叉的古镇风情街;它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镇上的小街几乎全部被长长的廊棚所覆盖,棕木色的木柱木廊木椅,配着黑灰色的圆弧型盖顶瓦,一直顺着河势相伴而行。游人走在廊下棚中,左可以观赏小河的风光和美景,右可以逛逛小店的小吃和礼品,有看有吃有玩的。那些小店里最吸引我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店里的竹子玩意儿,竹编的篮子、筐子、筛子和笼子,不过,这些竹玩意儿早已经不是以前的家常用品的价格了,一个小筛子就要30元,看来买回去玩着、看着、挂着、赏着比用着更踏实;还有一样让我感兴趣的,是镇上人家做的江南风味的小吃,各种各样的糕饼和大肉粽子等。
    我在大年初七惊喜连连地逛了上海松江的车墩影视城之后,在大年初八的“车墩乐园海上梦!”一文中写道:刚刚走进这模型一样的袖珍南京路的时候,我还以为那路上多条有轨电车的轨道,只不过是为了做成老式南京路的样子而铺设的呢;可走着走着,就见有一辆有轨电车驶了过来。车的外型介于火车和电车之间:墨绿色的身腰,几节挂在一起的编组,车行起来,不紧不慢的,叮叮当当的;那窗户可不像现在的电车汽车是横着拉的,它是竖着推的;那位子很像是现在地铁里的靠墙椅,贴着车身,对面对的两排,只是那座位和现在的地铁椅就没法比精致了,它更像是公园里的木条椅。我有四十年没坐过这样的电车了,现在看到实物实景,真让我感到亲切,也真让我有一种意外的惊喜!它和我记忆中,小时候乘坐过的那种有轨电车,居然一模一样!更让我感慨的是,游客们可以免费乘坐这有轨电车游览乐园的大景观;当我站在这有轨电车的尾端,乘车在乐园里转悠的时候,真是激动极了,仿佛当年母亲带着我乘坐有轨电车游上海时候的场景,被倒流的时光又带了回来!
    我在大年初十美不胜收地观看了上海豫园每年春节期间一度的花灯会之后,在大年十一的“立春豫园赏花灯!”一文中写道:每年一场的灯会,可谓似曾相似,又各有千秋。从创意上来说,有相似之处;但是灯彩的造型却是紧扣当年的生宵的。因此,灯彩规模虽大,却大而不乱;灯彩样式虽多,却多而有序。今年九曲桥畔的灯彩造型,没有走前几年的成语故事或是神话传说的路子,而是返璞归真地选择了一组农耕社会的生活场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四季生活场景的表现,看似随意,实则有心。只要看一下四季生活场景里的牛在做什么,我们就会明白其创意的巧心了:春耕需要牛带犁,夏种需要牛担苗,秋收需要牛挂碾,冬藏需要牛拉车。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了:牛与其它的生肖相比,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牛在中国文化里的特有位置和价值: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农耕文化,其中有一个层面就是牛文化,一年四季,人们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牛;也正由于牛的这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牛成为了很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因此,灯展上展示的牛灯,实际上也是在展示中国特有的牛文化。
     观灯赏灯时,我还有很多的联想和品味。我们中国人过年很讲究,那些中国样式的年印记,能满足人们的各种感官需求:年夜饭和汤圆,满足了味觉;鞭炮的轰响和震鸣,满足了听觉;烟花的璀灿和灯彩的绚丽,又满足了视觉。所以,一套完整的中国年的民俗设计,实际上是把人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让人们在这个特定的时候,全身心地去感受:吃个够、听个够、也看个够!让人们把一年里的最强感受,都放在了这个特定的过年时候去体验,这才能让人印象深刻,才能让人永远铭记,才能让人充满期待,才能让人难以忘怀!所以,中国人一年到头都想着这年,中国人生活得方方面面,都被我们的祖先烙上了深深浓浓的中国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