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人间词》
谭汝为
如果说《人间词话》艺术理论的造诣是将中西美学思想冶于一炉的产物,那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则是其文艺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相融合的结晶。王国维词作数量不多,共115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小令和中调,长调仅有10首。《人间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在词作中显现出哲理的光辉。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静安先生词含西洋之哲理”,“其天性中自有一片灵光,其思深,其感锐,故其所得均极真切深微,而其词作中即时时现此哲理之灵光也。”在《人间词》中,人生哲理时时以具体的意象化在作品中昭示出来。例如: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浣溪沙·山寺微茫》)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
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螿语。
(《青玉案·姑苏台上》)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采桑子·高城鼓动》)
这些词作都表现出一个怀有崇高理想而又具悲观性格的学者,面对纷浊的社会发出的人生喟叹,但其中闪烁着睿智、敏感、深沉的哲理内涵之灵光,清邃隽永,令人深思寻绎。
(谭汝为校注《人间词话·人间词》 群言出版社 1995年出版)
(二) 长于抒情。
《人间词》中,爱情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有对歌女的怀念,如《清平乐·垂杨深院》;有对梦境情事的描摹,如《蝶恋花·昨夜梦中》;有对相思之情的抒发,如:《蝶恋花·斗觉宵来》;还有一些悼亡之作,写得极为哀痛,如《浣溪沙·漫作年时》《谒金门·孤檠侧》《苏幕遮·倦凭栏》等;另外,还有一些以女性口吻写的代言体的爱情词作,如《虞美人·碧苔深锁》、《清平乐·斜行淡墨》《菩萨蛮·回廊小立》《南歌子·又是乌西匿》等,写情真切细腻,读来颇为感人。有一首《应天长》,写一驾舟女子与骑马少年邂逅相遇时的情境,生动有趣:
紫骝却照春波绿,波上荡舟人似玉。似相知,羞相逐。一晌低头犹送目。
鬓云欹,眉黛蹙。应恨这番匆促。恼一时心曲,手中双桨速。
还有一曲《虞美人》,典型地刻画了少男少女在情窦初开时若即若离的微妙心情:
金鞭珠弹嬉春日,门户初相识。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
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全词都是叙述,用笔轻灵真切,颇具深情。
(三) 题材较宽、风格多样。
《人间词》在怀古、登临、摹景、咏物、抒怀、题画等题材的作品中都有一些情感深沉、笔法婉曲的佳作。如《浣溪沙·六郡良家》写游侠少年的潇洒气概,颇具盛唐绝句气魄。再如《蝶恋花·窣地重帘围画省》:
举首忽惊明月冷,月里依稀,认得山河影。
问取常娥浑未肯,相携素手层楼顶?
诗人在赏月时,忽发奇想,邀请月中嫦娥携手同游。此词想象之瑰奇、意境之高绝,确如樊抗夫的评语“凿空而道,开词家未有之境”。另如咏物词:《人月圆·天公应自嫌寥落》咏梅花、《卜算子·罗袜悄无尘》咏水仙、《蝶恋花·落落盘根真得地》咏松树,都写得形神缥缈、脱化无迹而又各具个性。读者自可对读体味。同为写景之作,《点绛唇·高峡流云》词风高古豪放;《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词风沉挚悲壮;《蝶恋花·辛苦钱塘江上水》词风旷远高逸;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
(四) 讲究句法修辞。
王国维的词作,尤其是结句往往采用推进一层的句法,如:
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鹊桥仙·绣衾初展》)
人间总是堪疑处,惟有兹疑不可疑。(《鹧鸪天·阁道风飘五丈旗》)
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鹊桥仙·沉沉戍鼓》)
已恨平芜随雁远,暝烟更界平芜断!(《蝶恋花·急景流年真一箭》)
纵使兹盟终不负,那时能记今生否?(《蝶恋花·落日千山啼杜宇》)
这些结句或递进、或排除、或假设、但都运意深远,沉郁顿挫,余韵无穷。谈到《人间词》的修辞,仅以《阮郎归》为例:
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沉沉空翠厌征鞍,马前山复山。
浓泼黛,缓拖鬟,当年看复看。只余眉样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此词由“马前川途”的实境,转向对温馨往事的回忆,结尾处又把思念推向无限的未来,时空跳跃交错。词的四个押韵处——“弯复弯”、“山复山”、“看复看”、“艰复艰”,形成叠沓的音节与排偶的句法,强化了情境相谐的意象。句法与修辞的配合妙用,创构出凄艳哀婉的意境。
我在给中文系本科学生讲授“诗歌美学”和“古典诗歌语言修辞” 这两门选修课,以及给硕士学位研究生讲授“汉语修辞学”时,每当引述《人间词话》内容并进行分析阐发时,常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读《人间词话》后,提出要进一步读《人间词》,看一看王国维能否将“境界说”的理论实践于自身的创作中。《人间词话》尚可读到,但《人间词》却很难觅得。这是引发笔者将《人间词话》与《人间词》联袂注释出版的起因。的确,《人间词话》与《人间词》堪称美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相辅相成的双璧。给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提供这个注释本,使他们在体味和把握《人间词话》美学观点的同时,对王国维的词作进行赏鉴,加以对照与品评,可望取得一击两鸣的效果。
(谭汝为校注《人间词话·人间词》之“前言”,群言出版社199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