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人生于农村,小时正值大改革时代之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求学时作为民盟子弟进入江西老区的一所民盟学校,校长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其对于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有着后人所难企及的认知和身体力行。而之后的工作也是同农村有着紧密的关系,由此有幸亲临中国各地火热的乡镇村庄;尤其是近两年同小镇网(xiaozhen.org)的合作,又加深了对农村实实在在的体会。本文原为小镇网(xiaozhen.org)独家特约稿件,但小镇网允许本人在价值中国进行转发。
对于比较热的农村电脑市场,我们很吃惊的发现:大家都是在猜测,在臆想中圈点自己的江山!需求当然有,毫无疑问,有人就有需求;重要的是,需要什么啊?是需要电脑么?是需要信息么?都是还是都不是?电脑是干什么用的?是挣脸面的?是挣钱的?是娱乐的?为什么要买——问题又转回来了?
其实,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个人:你为什么要结婚?找到了为什么结婚的理由,就找到了在农村购买一台电脑的理由——请注意:不要使用“农民”买电脑之类的思维来看问题,而是要用“城市环境之外”的“人”买电脑、用电脑;所谓的“农村电脑”本身不过是城市思维的习惯性思维产物,如果由此去憧憬市场,无非是自娱自乐,而不能根本上进入目标区域的目标市场。就像是爱上你的身体而不是爱上你这个“人”,强扭的瓜也许不仅仅是不甜——在吃了之后也许会给食用者带来后续的肌体创伤,那个承担后果的人当然是卖瓜者,连带种瓜者。
一句话:城市环境之外的人拒绝复杂化,因为花花肠子没有在城里生活的人多!如果,使用花花肠子来跟这个市场环境打交道,可谓是耍把式,仅仅博得几个赏钱而已!这里需要的是酶,需要的是对生存方式的有效促动,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需要的是由点到面的示范功能。
自从农村电脑的概念推出以后,各品牌、各类型的农村电脑就层出不穷争奇斗艳——乱花渐欲迷人眼。农民群众似乎迅速更新为电脑的消费主力,农村市场似乎成了口袋里的钱,厂商们似乎都成了伟大的弄潮儿,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另两个个似乎:似乎缺少基于农村市场进行的市场是行为,大部分厂商行为不过是其城市市场思维的延伸;似乎农村市场需要的是倾销,由此引发了只关注价格的城市化械斗式竞争,在这个市场中价格当然是一个关键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再次说明了此种城市思维的惰性蔓延:大量冠以农村电脑名头的产品在乡村没有取得销售突破,却在城市中找到了用户群;厂商在“适销对路”的思考下而有意控制这部分产品在城市的销量,最终造成想买的买不到,天天见到的却买不到。其实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厂商是否是以目标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基准来创造产品和指定(不是“制定”!)销售策略,而这正是一个企业思维问题。更尴尬的是这些“农村电脑”到了乡镇之后,还只能依靠当地的销售商进行销售,但这些渠道商基本还在延用“低销量、高利润”的模式生存,一旦低价PC触动到他们的利益,很难让他们愿意去销售;这个市场的渠道商对利益的观点,同样来自于厂商有意无意灌输的城市市场思维——不愿面对,却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
有著名厂商认为农村电脑首先要解决网络应用的问题,这是一种对农村市场有所了解的观点。当然,没有网络支持,电脑效用大打折扣,有了网络的支持——无异于如虎添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网络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一些学习问题等。请注意:信息仅止于网络么?网络仅止于互联网么?或者说,没有翅膀的老虎就不是老虎了么?而事实上,大部分老虎是没有翅膀的;长出翅膀的老虎也许只能是作为一只类鸟存在,只怕和蝙蝠一样;飞虎在城市里还可以供研究,但在农村市场只能是怪物——仅供观赏,生活在城市环境之外的人最担心养虎为患(主要指养护成本对生活可能带来的连续压力),何况是只飞虎。农村市场需要的不是如虎添翼,而是引虎入圈;中国乡镇村庄区域需要的不是城市化的信息化,而是符合生活在城市环境之外的人实际需求的信息化,我们可以成为环境配套式信息化。
声明:本文章拒绝任何未经书面许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