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让海外华裔更国际化


 

 

    【香港《信报》115文章】题:中国崛起对海外华裔是福是祸?

    海外华人与中国及其现居国的关系,向来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然而,这是牵涉数千万海外华人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中国崛起是否将导致海外华裔与现居国关系产生变数?这对海外华裔是福是祸?虽然谁也没有水晶球,但这个问题并不是无常理与迹象可循的。前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是东南亚华人,华侨史是他学术研究的一大重点。他最近接受了本报采访。

    海外华裔情况迥异

    王赓武说:每个国家的华侨情况都不一样。东南亚约10个国家,l0个国家的对华政策各自不同。”

    怎样统称海外华人,有许多政治考虑,并非想像的那样简单。王教授说:“华侨是以前的叫法。当年的华人多已加入当地国籍,入籍后就不能称华侨了。华侨这叫法不算错,但现在的用法是,你入了其他国籍,那你就是外籍华人而非华侨。华侨即侨居,就是暂住的意思。暂时在外地做生意,暂时在外地生活,日后回国的人是华侨。但那些已在当地居留生活了几代的华商、华工,入了当地国籍的,就不能再叫华侨了……保留中国国籍的才是华侨。所谓入籍,就是准备长久在那里生活。既然决定在那儿住,作为当地居民,就已经不是中国人了,怎能叫‘华侨’?所以华侨’这个词大家其实用得不那么准确。”

    现在我们用马来西亚华人‘印尼华人’‘泰国华人’‘菲律宾华人’等。越南仍沿用‘华侨’,因越南语和中文有点关系,所以华人即使入了越南国籍仍叫‘华侨’,但已不是同一意思了。这是称谓上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要入乡随俗。”

    每个国家华人的情况也不同。例如在新加坡,人口中75%是华人,他们对中华文化、对语言、对中国的情况较了解。但印尼的华人不同,印尼排华很厉害,从上而下、从下而上都有,所以跟印尼人接触,我们很谨慎,免得不经意间开罪了他们。马来西亚情况又完全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华人多点,那里近30%的人口是华人,人多了就能够保护自己,可以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马来西亚有华校,用中文教书。可在印尼,几十年来这些华校全关门了,新一代只读印尼文,完全不懂中文了;最近才比较放松了,开了几所华校。但学生很少,基本上印尼华人都不懂中文了。印尼那么大,几千个岛情况多有差别。”

    香港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所以香港人对宗教没什么顾忌。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情况就很不一样。

  王赓武说:很多印尼华人信了基督教、天主教。印尼还有很多伊斯兰教徒。你不一定要信伊斯兰教,但你不信任何宗教,他们就不相信你。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不信教的人一定是共产党’,所以你不得不信教。印尼佛教徒数量有限,信奉道教的人亦很少,所以很多华人选择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但这又叫华人有时牵涉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宗教矛盾。”

    菲律宾华人多信奉天主教。柬埔寨、泰国、老挝,这些国家信仰佛教,中国人信佛问题不大,较易融入。越南情况又不同,由于越战,越南人对华人的戒心更大,华人更难融入,只能表示完全效忠。西贡地区华人做生意做得很好,只因他们是越南籍华人,已经和中国没什么直接关系。”

    除东南亚国家外,美国、加拿大也有许多华人。曾在东南亚及美加居住过的华人,都会感觉到同在一个地球上,但地球东西两边的华人情况颇有分别。

    王教授说:美国、加拿大情况完全和东南亚不同。华人很敬重西方文化,年轻一辈的华人基本上已被同化,语言文化和当地人无大不同。比较之下,在东南亚的移民就不太愿意自觉接受当地文化,他们自取其咎国文化比当地文化高。西方就不同,年轻一代更认同西方文化,更易融入。”

    美国情况更复杂。王教授说:他们有分中国华侨和台湾华侨,分得很清楚——美国政府也鼓励他们分裂。这种情况在东南亚是完全没有的。美国有其政治理由,要他们分开,不让统一。但另一方面,美国的民主政治鼓励华人参政。其他国家政府是不鼓励华人团体参政的,美国刚好相反。但单计华人的话,人数少参政就无影响力,所以,问题是要和谁合作?和其他亚裔团体合作?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菲律宾人?都有百万计的人,大家合作,不单是以华人团体之名。例如,亚裔团体现在有个支持奥巴马的运动,捐款登广告。亚裔以支持奥巴马较多,很少支持共和党。这是美国独有的现象。反之在东南亚诸国,华人移民和其他亚裔移民没什么合作,反而有竞争。”

  移民矛盾根源是经济

    除了有来源地之分外,华裔还有新老之分,这点香港人就能感到。近二三十年间移民出去的中国人,已经不叫华侨,甚至连中国内地也称之为“新移民”。

    近年来,新加坡的本土华裔与大陆华裔(即旧华侨与新移民)两个族群之间存在诸多问题,而且新移民融入社会的矛盾也日渐突出。王教授说,欢迎华人移民是近十多年来的新政策,因为新加坡政府希望把华人、马来人与印度人及其他种族比例维持在75%、l5%及10%左右。这些年来华人比例不断下降,马来人及其他族裔人数不断上升,所以新加坡政府向香港人“招手”,但香港人不去,只是在1989年后去了不少,然而留下的却不多。于是新加坡去中国大陆找移民,由于愿意去的太多了,所以才要有选择性。

    政府不太愿意公布统计数据,据说大概有20万新移民,高级专业人才大概有两三万,但没有确切数字。此外,也欢迎学生,他们到沿海劝说一些年轻人,内地中学生也可以,选好的中学的高材生,给他们奖学金。”

新加坡出现矛盾的主要是普通工人。从中国去的新移民中,女工不少,男的多数在做苦工。这些人能否留下是未知数。而且,新加坡对不同类型的工人有不同的移民条件。“学生与专业人士只要肯留,政府都很欢迎。马来西亚来新加坡的精英也很多。但这些方面政府都不愿谈,太敏感。”

将向全球主义融合

综上所述,可见即使是中国崛起后,海外华人的未来也不能一概而论。教授认为,日后海外华人在居留国所受的待遇会因不同的国家而有异,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是这些国家跟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中国崛起后,能否给海外华人提供较有力的保护,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从历史上来看,国力愈弱,这个问题反而愈受重视;国力强时,政府反倒不太重视对海外华人的保护。

    海外华人也有自己的民族取向,可以想像最少有两个可能:民族主义、国际化。取民族主义者会靠近中国性,朝中国的方向走;取国际化的,会向全球主义融合。王赓武认为,取国际化更有可能是未来海外华人的主流。

    他说:这百多年下来,亚洲人大多尊敬西方文化。新一代亚洲人多数崇拜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人类的进步有贡献,这是大家不得不承认的。华人就算不喜欢美国人,仍会学习他们的文化,全世界都是这样,这是科技发达的结果。问题是如何叫下一代人尊重传统中国文化。传统经典愈来愈少人看,连中国本土都是这样。在全球化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怎样发展?我不是在批评,我觉得这是必然的。华社尽量想办法办华校,初衷很好,但难以成事。当整个环境都是西方的,就读华校效果也很有限。劝下一代保留传统文化可以,但不能强迫。父母来自中国,子女在西方长大,总会有不和气的时候,有冲突是很自然的。”

    事实上,王教授的家庭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我父母很了解这点,一方面鼓励我学习西方文化,但在家里就要说中文。可对我的儿孙而言,中国文化的意义已冲得很淡……但不能怪他们,离开中国是父母作出的决定,不是子女的决定。如果做父母的那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当初根本就不应该离开,或者现在应该带子女回国。既然父母选择了离开本国,就该父母负责——你明明知道过一两代中华情结就会冲淡,不能硬要子女顺从你的意思,这是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