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在“河北省干部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上指出,一些地方的民风和社会风气,也与当地机关和干部的作风有着直接关系。据省信访局分析,在去年500多批次赴省集体上访中,因干部作风问题引发的近200批,占到了总量的近40%。集中表现为:制定政策没有充分考虑群众意愿,漠视群众利益;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甚至以权谋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尽心。由于部分干部作风不好,许多可以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少小问题拖来拖去成了“老大难”,有些一般性的矛盾被人为地激化。(2月13日《人民网》)
中国古有言之: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人们把“告状”和“做贼”相提并论了,说明“告状”在中国历来都是件代价太大、成本极高的事情,让人望而却步、望而生畏,老百姓轻易是不会走“告状”这条路的。虽然社会主义的中国,给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可我们的很多基本权利有时候却被社不法分子侵占、甚至被某些不良官员剥夺。老百姓因此需要有个“讲理”的地方,而当“讲理”的地方“不讲理”时,他们就只能通过“上访”以期望上一级政府组织来主持公道。
由于现代人社会活动变得频繁,“相关利益”也就更加密切,加之老百姓民主意识的觉醒,集体上访成为近几年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甚至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社会保障、农民工权益保障以及野蛮执法等方面,“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且呈日益增多且矛盾激烈、对抗性强的特征。
就媒体披露的一些群体性事件而言,几乎清一色的是因为政府有关部门处置不当而造成的。而张云川公布河北省去年500多批次赴省集体上访中,仅有不到200批是因干部作风问题引发的,还不到总量的40%。也就是说,有不到四成的集体上访,责任在于干部,六成以上的集体上访是因为上访群众的“无厘头”,甚至是群众无理取闹。
河北省的老百姓难道有集体上访的癖好?看样子河北省有关部门,要带领群众好好学习胡总书记的“不折腾”了。
我们不妨再横向比较一下。2007年4月份的《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乌鲁木齐市市委书记栗智坦言,在近年乌鲁木齐市重复、集体上访等重大上访事件中,有80%以上的上访者是有道理的,无理取闹的只占一小部分。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关心、爱护老百姓,树立“大信访”观念,多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要带着感情做好信访工作。
两相对比,乌鲁木齐的集体上访事件,有八成以上是责任在官方;而河北省的集体上访事件中,只有不到四成属于官方责任。
这一对比的结果是真实的吗?显然不是。那么,是张云川及属下太真实,还是栗智过分夸张?
如果实际对比结果完全相反的话,那张云川被网民大赞“揭短”的此次讲话,在有关上访问题上,是不是在刻意“护短”呢?
推荐导读
还有多少贪官在“裸体做官”?
副职如妻妾,助理如丫鬟
副部级嫖妓逾百,米凤君或将再破吉尼斯
黄松有“对未成年少女特别有兴趣”?
相关阅读
“截访”,一个曾经讳莫如深的话题
官方证实:八成上访者有道理
新闻链接
河北省委书记:谁让人民群众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