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百辉: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手笔”案例


编者按:全球金融危机蔓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增速依然在全球名列前茅,中国企业勇于“走出去”,敢于“走上去”,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在国际市场优化配置全球资源。--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罗百辉

  三一重工布局欧洲市

  迄今为止中国内地企业在欧最大一笔投资项目

  近年来,随着工程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拓展,进一步走出国门,到海外甚至是工程机械技术发达的欧美等地投资建厂,成为三一重工国际化的一大策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已与德国北威州政府举行投资协议签字仪式,三一重工将在德国北威州的科隆市投资1亿欧元建设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内地企业在欧洲最大的一笔投资项目。此次欧洲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的地址选在德国科隆市,也是为了节约成本。

  现今的经济危机并不会影响三一重工在德国的投资,并且在这种形势下,控制生产成本尤为重要。据悉,三一重工此次在德国科隆市建设的欧洲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将覆盖整个欧洲市场。项目达产后,计划年产工程机械产品3000台,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欧元,利润总额4802万欧元。由于公司产品汽车底盘、油泵、发动机等主要零部件主要从欧洲采购,公司在欧洲建立制造基地并在当地销售,可以节省高昂的往返运输费,也进一步利用了国际化的先进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了三一重工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品牌影响力,扩大欧洲市场份额。

  福田与戴姆勒联手“造车”

  共同开拓国际市场,规避中国车企在国外经常遇到的贸易壁垒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戴姆勒股份公司已正式签署《商用车合作协议》,双方约定首先在中国设立一家中/重卡合资公司,生产福田欧曼中重卡产品和戴姆勒重卡发动机。这将开创中外合作双方以中国为运营中心,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汽车自主品牌的先河。

  与以往中国汽车行业合资合作都是引进外方成熟车型,合资公司仅是装配工厂的旧模式不同,此次合作迈出了新的一步——中国合资公司将成为双方全球合作业务的运营中心,为双方全球合作业务的管理决策、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等中心。

  据悉,合资公司总投资额约60亿元,双方各持50%的股份。戴姆勒将以现金作为其资本出资,而福田则将其欧曼相关的全部中重卡业务经过评估后向中国合资公司出资。此次合作被誉为强强联合。戴姆勒公司可以为福田提供强大的运营管理、技术研发和全球销售网络的支持;而福田汽车在经济型商用车产品资源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也将有助于戴姆勒公司扩大在新兴市场的份额。合资公司成立后,福田汽车将联合戴姆勒共同进行海外投资,可以规避中国汽车企业在国外市场设厂时经常遇到的贸易壁垒和障碍。随着双方全球战略合作的展开,双方将在俄罗斯、南亚和中南美洲设立合资公司。

  哈飞与空客跨国“联姻”

  合作源于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旗下的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飞集团)等1月30日与空中客车中国公司在西班牙马德里签署了《哈尔滨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有限公司合资合同》,双方将共同在哈尔滨建设复合材料飞机零部件制造中心。制造中心合资合同的签署,标志着哈飞与空客已经缔结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同面对当前世界经济衰退给航空工业带来的严峻挑战。双方的合作源于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对中航工业和空客未来发展的信心。

  据悉,2007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与空中客车公司签署工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确认中国参与空中客车A350XWB宽体飞机5%工作份额。此次签署的合资合同是对2007年国家发改委与空客签署的谅解备忘录的具体落实。根据合同,合资公司将于2009年设立,为空中客车A350XWB宽体飞机项目生产主要零部件。中方企业将拥有80%股权,空客中国将拥有20%股权。
  
  国际化脚步加快

  寒冬未去,一些跨国巨头纷纷“收缩战线”,但中国企业不会停止“走出去”的步伐。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放慢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速依然在全球名列前茅,使得中国成为人才、资源、投资的洼地,为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来新机遇,这对于想开拓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将是难得的机遇。

  三一重工布局欧洲、哈飞与空客、福田与戴姆勒的跨国“联姻”,体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勇气,也意味着跨国企业期望分享中国机会。

  在经济寒冬中,中国企业机会大于挑战,不仅要勇于“走出去”,还要敢于“走上去”,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在国际合作中掌握话语权,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