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哲学体系”简介
(一)哲学家和哲学体系
哲学体系由哲学家构建出来,总是要打上这个体系的创建者的烙印。哲学体系总是哲学家的哲学体系。
根据哲学体系构建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哲学家分为两种类型:
原创型哲学家,以原创的、独特的方式进入哲学,然后再根据他们进入哲学的方式,对哲学进行根本性的、系统性的诠释,从而构建出自己的哲学体系。
改进型哲学家,遵循前人进入哲学的方式,在诠释哲学上有所创新,也可以构建出自己的哲学体系。
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哲学命题。这表明泰勒斯进入哲学的方式是“万物的本原”。因此,泰勒斯是西方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
但是泰勒斯并未对“万物的本原”这个问题展开系统性的诠释,也就没有构建出他的哲学体系。
巴门尼德从“存在”进入哲学,并对“存在”进行了全面性、原则性和罗辑性的诠释。因此,巴门尼德是西方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原创型哲学家。
海德格尔也是从“存在”进入哲学,他进入哲学的方式与巴门尼德又有所不同:巴门尼德从“存在”的外部进入哲学,而海德格尔则从“存在”的内部进入哲学。
虽然进入哲学时的话题是一样的——“存在”,但是进入哲学的方式各不相同,两人的哲学体系自然也就内容迥异了。巴门尼德体系构建出“存在”的外部形态,而海德格尔体系则对“存在”进行内部的拆分和重组。
中国第一个原创型哲学家是管子,他进入哲学的方式是“道”。而老子则属于改进型哲学家:在对“道”的诠释上,他有着原创性的贡献。
虽然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但是孔子却是一位原创型哲学家,因为他进入哲学的方式是“中”,并系统地拓展出“中庸”的哲学体系来。
如果仅仅是根据目前可得历史文献资料业判断,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位完全意义上的哲学家。这也是儒学的特别意义之所在:儒学有着独特而完整的哲学体系作为其理论的地基。
(或许管子应该取代孔子,成为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完全意义上的哲学家。遗憾的是,管子本人的著述已经失传了。我们目前所读《管子》,为后人所撰编。)
根据哲学体系构建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哲学家分为两种类型:
原创型哲学家,以原创的、独特的方式进入哲学,然后再根据他们进入哲学的方式,对哲学进行根本性的、系统性的诠释,从而构建出自己的哲学体系。
改进型哲学家,遵循前人进入哲学的方式,在诠释哲学上有所创新,也可以构建出自己的哲学体系。
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哲学命题。这表明泰勒斯进入哲学的方式是“万物的本原”。因此,泰勒斯是西方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
但是泰勒斯并未对“万物的本原”这个问题展开系统性的诠释,也就没有构建出他的哲学体系。
巴门尼德从“存在”进入哲学,并对“存在”进行了全面性、原则性和罗辑性的诠释。因此,巴门尼德是西方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原创型哲学家。
海德格尔也是从“存在”进入哲学,他进入哲学的方式与巴门尼德又有所不同:巴门尼德从“存在”的外部进入哲学,而海德格尔则从“存在”的内部进入哲学。
虽然进入哲学时的话题是一样的——“存在”,但是进入哲学的方式各不相同,两人的哲学体系自然也就内容迥异了。巴门尼德体系构建出“存在”的外部形态,而海德格尔体系则对“存在”进行内部的拆分和重组。
中国第一个原创型哲学家是管子,他进入哲学的方式是“道”。而老子则属于改进型哲学家:在对“道”的诠释上,他有着原创性的贡献。
虽然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但是孔子却是一位原创型哲学家,因为他进入哲学的方式是“中”,并系统地拓展出“中庸”的哲学体系来。
如果仅仅是根据目前可得历史文献资料业判断,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位完全意义上的哲学家。这也是儒学的特别意义之所在:儒学有着独特而完整的哲学体系作为其理论的地基。
(或许管子应该取代孔子,成为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完全意义上的哲学家。遗憾的是,管子本人的著述已经失传了。我们目前所读《管子》,为后人所撰编。)
(二)“战略哲学”是一个原创型的哲学体系
“战略哲学体系”,是一个原创型的哲学体系。理由如下:
第一,进入哲学的方式是原创的、独特的。
在我们创建“战略哲学”体系以前,中国已经有学者提出了“战略哲学”的概念,西方也有学者就战略的哲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这些研究只是以某种现成的哲学体系来诠释战略这种生活现象,而不是将“战略”作为进入哲学的方式。
在戴国斌以前,没有人尝试过从“战略”进入哲学。戴国斌进入哲学的方式是海德格尔式的:从“战略”的内部进入哲学。
第二,根据战略进入哲学的方式,对哲学进行了根本性的、系统性的诠释,构建出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战略哲学体系的构建,是海德格尔式的,而不是巴门尼德式的:通过对战略进行折分和重组来诠释哲学。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拆分心智在“战略”中的“有所作为”——“对战略的沉思”和“在战略中的沉思”,来构建战略哲学的原创体系。
第一,进入哲学的方式是原创的、独特的。
在我们创建“战略哲学”体系以前,中国已经有学者提出了“战略哲学”的概念,西方也有学者就战略的哲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这些研究只是以某种现成的哲学体系来诠释战略这种生活现象,而不是将“战略”作为进入哲学的方式。
在戴国斌以前,没有人尝试过从“战略”进入哲学。戴国斌进入哲学的方式是海德格尔式的:从“战略”的内部进入哲学。
第二,根据战略进入哲学的方式,对哲学进行了根本性的、系统性的诠释,构建出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战略哲学体系的构建,是海德格尔式的,而不是巴门尼德式的:通过对战略进行折分和重组来诠释哲学。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拆分心智在“战略”中的“有所作为”——“对战略的沉思”和“在战略中的沉思”,来构建战略哲学的原创体系。
(三)战略之树:战略哲学体系的形象比喻
战略哲学体系如同一棵活的大树,这棵大树是由根柢、主干、枝叶三个部分组成的生命体。
大树的根柢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战略哲学(纯粹战略哲学)。我们围绕战略的根本性问题,借用中国的“道”、“中”与西方的“存在”来表达根柢。
大树的主干是“强为之言”的战略隐喻。我们通过诠释《道德经》中的“水”和《孙子兵法》中的“势”来描绘主干。
大树的枝叶是展现出来的战略形态,包括战略的所有模式、模型、逻辑框架、原理、方法、现象。
笛卡尔曾经用树来比喻他的哲学体系: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像是一棵树,它的根是形而上学,它的干是物理学,它的那些由这个干发展而来的枝是全部其它科学。
战略哲学之树与笛卡尔之树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土壤是人的全部战略实践,而后者的土壤则是人的全部认知和思考。在战略实践中,我们必然会展开全部的认知和思考;而我们的全部认知和思考,却并不必然导致我们展开全部的战略实践。
大树的根柢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战略哲学(纯粹战略哲学)。我们围绕战略的根本性问题,借用中国的“道”、“中”与西方的“存在”来表达根柢。
大树的主干是“强为之言”的战略隐喻。我们通过诠释《道德经》中的“水”和《孙子兵法》中的“势”来描绘主干。
大树的枝叶是展现出来的战略形态,包括战略的所有模式、模型、逻辑框架、原理、方法、现象。
笛卡尔曾经用树来比喻他的哲学体系: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像是一棵树,它的根是形而上学,它的干是物理学,它的那些由这个干发展而来的枝是全部其它科学。
战略哲学之树与笛卡尔之树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土壤是人的全部战略实践,而后者的土壤则是人的全部认知和思考。在战略实践中,我们必然会展开全部的认知和思考;而我们的全部认知和思考,却并不必然导致我们展开全部的战略实践。
(四)战略哲学体系的独到之处及其对哲学发展的独特意义
任何一种原创的哲学体系,都可以用自己的哲学体系作参照,去审视所有其他的原创哲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参照者的哲学体系也会获得丰富的营养,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具有渗透力和生命力。
在这种审视中,审视者和被审视者之间,以及多个被审视者之间,进行着一种趋向底层的交流。这种交流的核心亮点,是各个哲学体系独到原创点之间的思想碰撞。
与此同时,这种审视本身也是参照者展示自身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诸哲学体系中,战略哲学是与众不同的。这是因为战略对于哲学有着特殊的意义:与知识(如笛卡尔)、存在(如海德格尔)、文字(如德里达)等哲学的思想质料相比,战略这种思想质料在思维上具有独到的彻底性、完整性。
因此,战略哲学对其他哲学体系的审视,将促成一种真正探底的底层交流,这种最终的底层交流对哲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这种审视中,审视者和被审视者之间,以及多个被审视者之间,进行着一种趋向底层的交流。这种交流的核心亮点,是各个哲学体系独到原创点之间的思想碰撞。
与此同时,这种审视本身也是参照者展示自身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诸哲学体系中,战略哲学是与众不同的。这是因为战略对于哲学有着特殊的意义:与知识(如笛卡尔)、存在(如海德格尔)、文字(如德里达)等哲学的思想质料相比,战略这种思想质料在思维上具有独到的彻底性、完整性。
因此,战略哲学对其他哲学体系的审视,将促成一种真正探底的底层交流,这种最终的底层交流对哲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五)战略哲学体系对中西方文明“和而不同”的独特意义
哲学是文明的内核。审视某个文明中的原创哲学体系,是反思这个文明的重要方式。而对不同文明中的哲学体系进行共同审视,则可以促进文明的“和而不同”式的融合。
文明的融合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种途径是社会实践交流,即跨文明间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等社会实践方面的交流;另一种途径是思维交流,这种交流的核心是原创哲学体系间的互为参照和互相审视。两种途径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但是,不是所有类型的社会实践交流及其思维交流,都可以促成文明间的全面融合。
例如,两种文明之间的艺术实践交流(比方说中国与西方的绘画艺术交流),再加上两种文明之间的艺术哲学交流(中国与西方的美学交流),并不具备文明交流的完整性和彻底性。因为艺术实践并不是中西方文明中的主流社会实践。
一个文明中的主流社会实践,必然具备对这个文明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也就是战略性。
与知识哲学体系、存在哲学体系、文字学体系相比,战略哲学体系可以更加直截了当地揭示主流社会实践中的战略性。
因此,以战略哲学为参照者,来审视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中的原创体系,来考察中西方文明中的主流社会实践,对于促成中西方文明的“和而不同”,具有独到的特殊意义。
来源:戴国斌战略哲学研究室 http://www.strategosoph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