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债市整体环境仍不差,但市场波动性将显著提高。高等级信用债券可能成为主要投资目标
【《财经网》专栏/专栏作家 高占军】在牛年春节到来前的最后两个交易周,一波幅度高达40个基点的债券市场调整,不期而至。其成交量并不算大,主要是交易盘驱动。策划本轮波动的主体是基金,大概股票型基金尤甚。
债券市场在春节前发生这样的变化,以往并不多见。可以说,这是在敏感时点,对债券市场发动的一次突袭。此番突袭,选择在信贷和货币供应数据增长势头加
快、债市收益率创下新低时发动,成功带动了市场恐慌情绪,引发了不少抛盘。同时,股票市场陡起风潮,近期走势突然被一致看好,且预期上涨幅度看来还不小,
这也影响了债市。
此轮调整,是短期的市场波动,还是阶段性拐点?其背后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可持续性如何?以上问题,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近期波动探因
我们的分析先从最直接的诱发因素开始。
一般认为,信贷和货币增长会影响债
市资金变化,同时也能引起投资增速加快和经济快速复苏,而这两者都与债市密切相关。2008年底信贷和货币供应同比的大幅回升,便导致债券投资者的担心和
疑虑,恐慌情绪因此出现。但分析表明,最近的信贷数据似乎有些偏差,并未如显示的那样在急剧膨胀。
第一,贷款增量数据似有出入。
按照货币当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769亿元。若如此,则在正常情况下,人民币贷款余额也应有相应增加。但数据显示,11月末人
民币贷款余额为29.575亿元,较10月的29.8296亿元不但未有增加,反减少2546亿元——这样一进一出,实际的贷款便差去了7315亿元。
2008年最后两个月新增贷款1.2487万亿元,扣除这7315亿元的虚增,实际增加仅有5172亿元,远不及数字显示的那么多。目前很多分析都基于近
期的贷款增长,若实际的误差确有如此之大,则其依据的前提便发生改变,所得结论也当存疑。
第二,除贷款总量外,也应考虑贷款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票据融资所占比重的变化。
2005年以来,票据融资占贷款总额的比例逐渐升高,并于2006年4月达到9.14%的历史高点,此后逐渐下降,于2008年3月达到4.12%的低
点。2008年6月以后,票据融资所占比重再次提高,尤其是2008年11月,票据融资所占比例达到5.49%,较10月增加了0.72%,2105亿的
单月增加额也创下四年来的纪录。2008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91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6461亿元,占比13.16%。从时间分布看,这6461
亿元的票据融资,前十个月增加了2209亿元,11月和12月则分别增加了2105亿元和2147亿元,全年增量的三分之二是在最后两个月实现的。因票据
融资一向被视为各银行用以调整贷款规模的重要工具,其在“放松信贷”的压力下突增,难免令人起疑。
由以上对贷款总量与结构的分析,大致可得如
下结论:2008年后两个月贷款的增量,以“贷款余额变化”口径看,并不如以“新增贷款”口径显示的那么可观,二者相差7315亿元——我们更倾向于使用
前者;另外,票据融资对贷款也有虚增成分。加总起来,预计这两个部分的虚增规模,大致会有9000亿元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
若以上推测不差,则以公布的“新增贷款”以及“信贷同比增长率”口径为前提进行的分析,便缺乏基础了。显而易见,当前的“信贷增长”对债市资金的分流,以及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度也就不会如想象得那么强。
担心2009年债券的供给冲击,大概也是影响近期债市波动的因素之一。以国债来看,2009年初步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加上借新还旧的6000亿,
总的国债发行规模约1.4万亿,净发行8000亿元,发行期数大致为50期——这比2008年净发行1689亿元多出6311亿元。另外,企业债、公司债
和中期票据的净额供给也会有成倍的增加。虽然上述债券的净额供给增加较多,但因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大降,整个债券市场的净额供给量只有1.6万亿元左右,较
2008年的2.7万亿元少1.1万亿元。所以从净额看,2009年债券的供给并不算多。从结构看,减少的净额供给都是短期央票,这部分释放出的资金,有
多少愿意重新配置到中长期的其他债券资产中,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对股票市场行情向好的预期,也导致一些资金撤出债市,突出的如股票型基
金,虽然其资金规模很难估算。最近数周,股票市场指数由1600点涨至近2000点,上涨20%,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预期。很难说在预期后市会
有反复、未来不确定性仍较强的前提下,眼下的行情能走多远,但在当前位置投资股市风险不很大,各方对此应已建立共识。若股市行情仅限于此,则其对债市的影
响,至少就短期来看,持续性未必很强。
不必过于担心
判断此轮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后市运行,非常重要。
2008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8%,创2001年以来季度增幅最低;12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增加0.3%,但同比仍由11月的5.4%降至大约5%;CPI继续回落,PPI出现负增长;就业环境较为严峻;投资和消费较为稳定,出口不容乐观。
综合看,中国经济可能还未到底部,但也无必要太过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仍然较为稳固,当然很快就一跃而起的判断可能也太过乐观。从经济周期与物价周
期的关系上,经济一般领先物价六个月左右见底,即使经济到底了,物价也可能走得更低。从这个意义上讲,至少从短期看,股市和债市大概仍将处于相对较为均衡
的态势,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要偏向股市,但是否会那么快、程度是否那么深,倒未必见得。
从债市收益率曲线的变化看,2008年11月以
来,债券收益率曲线变得日益陡峭。我们一般用十年期与两年期债券之间的利差,来描述收益率曲线陡峭或平坦的程度。随着央行在2008年10月8日宣布调降
“两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十年期与两年期债券的利差一度降至最小,其中国债为21个基点,政策性金融债为15个基点。但自那时起,收益
率曲线开始趋于陡峭,至2009年1月19日,前述国债利差为172个基点,政策性金融债利差高达188个基点,曲线的陡峭化程度空前提高。
收益率曲线的陡峭化,是通过短端收益率的大幅下降和长端收益率的适度下降产生的。比如两年期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降了85个基点和34个基点,而两年期和十年期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则分别下降了120个基点和47个基点。
长期债券与短期债券之间的利差变化,一般会显示市场对通货膨胀和利率风险的担心程度,利差越大,担心越强。在2008年的6月中下旬至8月初,此利差曾
迅速扩大过,当时物价处于高位,加息的预期较强。但当前情况不同,物价正在走低,仍存在一定减息空间,只是中长端债券的供给有些压力。
总体上
看,考虑到自2006年2月起的最近两年,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两年期与十年期利差的平均水平分别仅为84个基点和73个基点,则当前高达180个基点的利
差水平引人注目。债券收益率曲线有时会提前反映预期,但如果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仍然保持当前的充裕状态,则对于收益率曲线长端,近来市场的恐惧多少有些反应
过度。
利率掉期市场自开通以来,已经越来越重要。虽然仍有缺陷,但每年3000多亿元的交易量,对于价格发现和评估流动性状态的作用,已相当
显著。2008年以来,掉期利率始终大幅低于政策性金融债的收益率,且国债与掉期利率之间的利差,在大部分时间里,也保持负值——只有在2008年6月5
日至7月4日这一个月,掉期利差保持正值,当时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且通胀与加息预期较强,导致掉期利率攀升。进入7月中旬,掉期利率率先大
幅下降,领先于8月持续上涨的债市行情,颇具先行指标的风范。近期市场有所波动,而掉期利差维持不变,显示了流动性相对宽松且仍存在减息预期的现实。
货币结构的流动性,也是影响债市的一个重要指标。货币结构的流动性强,会对债券市场产生冲击,反之,则有助于增加债券配置需求,从而稳定债市。近期货币结构的流动性虽有所抬头,但仍然相当稳定。
综上所述,我们对近期的市场波动,并不太过担心。至于未来债券市场操作,虽然2009年债市整体环境仍不差,但市场波动性将会显著提高。另外,2008
年的债市回报主要来自于降息,通过收益率曲线的变化而获利;2009年,高等级的信用债券可能成为主要的投资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债等利率产品的收
益率已经到底——那取决于经济及其他基本面因素的变化,只是相对而言,随着国债供给的增加,信用产品的吸引力将会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