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前全国乘用车市场联席会议发布的数据,乘用车11月销售104万辆,在9月后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1月中国汽车销量超过1200万辆。2009年中国市场,销量超过13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毫无悬念。
就在政府与企业欢欣鼓舞时,更多的消费者抱怨,2009年销量这么大,可销售终端价格怎么没见降下来?有的车型甚至还反而涨价?还有媒体抱怨说中国已经成了全球第一大销量市场,可市场价格仍然远超过美国市场。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产品价格由供给与需求平衡决定。最简单的道理是:市场上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会上升;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会下降。
那我们就来演练一把“车市草根经济学”。
“抗危机,保增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助力释放需求。
今年以来,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政府拿出四万亿刺激宏观经济发展。从投资流向来看,很大一部分是投入了城市化建设、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
最直接的影响是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在地方上,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城镇化,小城镇又城市化,就是大城市也不断扩大所谓“郊区”的外延。人们的出行半径在不断扩大,导致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不断扩大。
对车市最直接的刺激,来源于年初政府鼓励汽车摩托车下乡。调整1.6升以下(含1.6升)轿车的购置税优惠,直接导致广大二、三级城市对经济型轿车的本已存在的巨大刚性需求加速释放。
而在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2000年到2009年的中国车市第一波高速发展期间,轿车保有量已近饱和,更多的家庭进入车型升级甚至购买第二辆车的阶段。中级甚至高级轿车,以及个性化 SUV乃至进口高端SUV在大城市热销,奔驰、宝马、各种豪华车在大街上频频出现,恰恰反应了这种消费需求。
180度大翻盘,仓促反应的产业供给
政策导向的刺激,加上本已存在的刚性需求,使2009年市场需求突然集中释放。这给中国汽车产业一个天大的惊喜和错愕。从悲观计划到需求不降反升,中国车市经历了180度大翻盘。
2008年9月后,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所有汽车企业都将2009年的产销计划大幅下调,针对2009年的市场预测都做出了一个“悲观的计划”。谁想2009年5月份后,市场需求不仅没有降,反而以更迅猛的态势逆全球潮流而上。这给所有在中国市场上博弈的汽车厂商打了一个大大的措手不及。前方销售吃紧,消费者等车,经销商要车,厂商错愕之下立即调整产销计划,开动所有产能加班加点生产。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满足急剧释放出来的市场需求。一些经济型轿车,如北京现代的悦动,在广大的二三级城市甚至开始脱销,而有的紧俏车型,如高尔夫6等,更是投放市场后就有市无车,消费者最多要等三个多月才有可能提车。
供不应求的局面就此形成,这也是导致车市价格在销量过1300万辆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
2008年中期,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金融危机,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暂时搁置本已放在案头的产能扩张计划。2009年的产销大翻盘,使得众多汽车厂商立即恢复并实施产能扩张计划。
一般而言,在建产能需要至少12到18个月才能投入生产。因此,在短期来看,目前汽车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不会在几个月之内改观。车市价格坚挺的局面还会维持到明年年中,一直到汽车厂商将产能进一步扩张和释放后,市场供需平衡后,价格才会开始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