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中间层纳入政府保障范围


    2010年《经济蓝皮书》正式发布了。有的专家认为,应该采取“釜底抽薪”办法,也就是把政府保障范围再加以扩大,不仅把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从市场中抽出来,而且要把城市中等收入群众住房问题也从市场中抽出来,纳入政府保障范围。
    在购房者中,减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似乎可以“纯洁”购房队伍,因为这样一来,留下的都是中端以上直至高端的客户,但这样做能促进需求呈现多元化的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吗?最终能对房价起到抑制作用吗?即便是房价降下来了,由于低收入、中等收入人群已经从市场中“抽”出来了,岂不是便宜了中端以上的消费者?事实上,房价集中体现了市场的需求,从微观上讲,也是每个家庭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为地抑制购买需求,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于事无补。
    其实商品房也有各个不同的档次,需要有不同的客户来消费。如果只剩下中端以上的客户,那么开发商相应地只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开发中高端的楼盘,较大户型面积的楼盘。由于缺少购房者的过渡式梯级消费模式,卖旧房,买新房的改善性需求必然也会受到抑制。而购房群体的缩水,房地产行业也将会因此而萎缩。对于政府保障房而言,一些中低端的家庭,也并不是有房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如果楼盘地址位于远郊,配套难以跟上,可能还会加大生活成本,出现有了保障房却不方便住的现实情况。一套房子买得合适不合适,不单单是价格的问题,还有地段的因素,这是房地产的基本特点。
    在购房者的环节上,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人分成有钱人或没钱的人。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不能将这些矛盾完全对立起来。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怎么让没有钱的人变成有钱的人,钱少的人变成钱多的人。解决收入问题,特别是收入的公平问题,才能保障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事实上,对有的家庭来说,购买了住房,成为了有产者,可能会促进一个家庭事业的兴旺发达,为这个家庭今后收入的增长添加更多的动力。
    在现代城市,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更好的生活,争取获得更高层次的需求。《蜗居》里城市中低端人群的需求,也许不是一种绝对的贫困,而是一种相对贫困的问题。否则,只要从一线城市退回到更小的城市生活,一切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去努力奋斗,国家也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中国的城市化需要形成一个中产阶级人数众多的“橄榄型”社会,而不是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如果对城市中等收入群众的住房保障是“保”人人都有居住权,都能租上房,而不是“保”人人都有房产权,那么,社会的发展也许就会停滞不前。
    住宅商品化推动了住宅业的大发展,也使房价不断攀升,但是我们因此走回到政府包办的老路上去,使得房地产失去应有的生机活力,不啻于开历史倒车。怎样让更多中间层的人有能力买得起房,并且让他们的生活尽可能方便?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更多智慧、坦率和决心作答。对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恐怕不能从市场中一抽了之。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城市化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