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或将对房地产业产业重大影响(地产评论)
洪 维
哥本哈根大会大国博弈,低碳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焦点。正在全球热映的美国大片《2012》展示了人类因全球变暖最终面临毁灭的灾难。但现实中什么才是能够避难的“诺亚方舟”呢?惟一的答案是实现低碳。而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促成低碳从概念向切实效益的转变。
在奥巴马访华后发布的中美联合声明中,中美双方表示为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成功而努力,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碳减排责任原则,并表示要在清洁能源上进行有效合作,相互技术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天气变化疑问日益紧迫,哥本哈根会议能否达成控制气温上升2℃以内的目标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严峻疑问,低碳经济呼之欲出。会议焦点集中在中美两国的详细减排承诺和碳交易机制改革等疑问上。
11月25号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国政府就应对天气变化工作,首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单位海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主性的。
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减排重点将集中在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和建筑三个领域。到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投资预计增加1.2万亿,投资重点将会在以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电力供应行业投资预计增加0.87万亿,将会以太阳能、风电、核电以及配套智能电网为投资方向;建筑为0.44万亿,减排重点集中在建筑节能材料和节能照明的LED灯。而美国的投资重点集中在以生物燃料为主的交通运输领域,以光伏照明为主的建筑领域和以风能为主的电力供应上。
绿色居住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将成为时代的潮流。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对耐用消费品的租赁式消费将更多地取代占有式消费。要通过典型示范和政策引导,鼓励人们在家具、家电、汽车、住房等领域,更多的以租赁式消费取代购买式消费。发展低碳经济有力地带动了能源技术进步,随着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崛起,在建设依靠太阳能供电供热的绿色住宅已不再是梦想。不久的将来,居民每户只要多花两万元左右安装太阳能电池,就可以享受三十年不交电费的低碳经济红利。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在各大城市中,建筑和交通是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70亿平方米,且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7年6月已超1.5亿辆。另外,当前城镇人均能耗约为农村的3倍多,每年近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导致了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我国的建筑面积以年均20亿平方米增加,而现有的建筑仅3%是节能的。中央已经提出了要求,2010年全国实现三分之一节能建筑,建筑总能耗降50%;2020年,建筑总能耗降65%.这是我们在低碳经济方面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世界资源大多跟建筑有关,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到建筑的工程,一直到建筑物的使用,这是整个链条,它消耗世界50%的能量、42%的水、50%的材料、48%的耕地,低碳经济从节能建筑切入,符合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中国城市化因低碳经济是加快发展还是放缓进程,都会对房地产业产生影响。而绿色节能的低碳经济将贯穿房地产业,意味着房市的发展趋势,也将成为房地产业和人们追求向往绿色居住的主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