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争余波未了


  今年9月,在重庆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的论坛上,面对水电界人士抛出“三峡工程产生巨大生态效应”的论断,一名水生物研究专家当场拂袖而去。这种场景,可谓二十多年来三峡工程生态影响之争的一个缩影。

  自上马论证以来,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争论不休。

  言利大者,通常以三峡工程发了多少电、替代了多少燃煤,蓄了多少水、防了多大洪水来作证;言弊大者,则对水质变化、漂浮物多少、动植物存灭格外敏感。

  甚至流域范围内发生地震、洪涝、干旱,都会引发“与三峡工程无关还是有关”的激辩。

  环境报告的反复

  尽管已有1985年国家科委组织的生态论证报告在先,但1986年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启动后,大规模生态调研卷土重来。

  彼时,中科院学部委员侯学煜、黄秉维和马世骏领衔,六十多位国内著名生态、环境专家组成的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专家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研、论证,提出了当时被称为最谨慎的论证报告——《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的论证报告》。

  1988年3月,论证领导小组第七次(扩大)会议审议后认为,报告对于各项不利影响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有益的、积极的对策和建议。但有的代表认为,报告中对三峡工程的有利影响阐述不够。

  据知情人回忆,在这份专题报告中,顾问侯学煜和组长马世骏(二人都已去世)都赞同弊大于利。但代表大部分专家意见的马世骏认为,一些弊病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以限制或减轻。而侯学煜不同意这句话,他拒绝在报告上签字,成为14个专家组中9名未签字专家之一。

  根据1992年4月三峡工程议案说明的附件,1991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并肯定了这一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同时要求根据国家环保法规,补编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后由国家环保总局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主要有利影响在长江中下游,主要不利影响在库区。

  长江委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的观点是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利大于弊;中科院的观点是弊大于利。两家的观点都落不了地,就都放在报告里去批。”

  最终由全国人大通过的议案说明指出,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有利的影响主要包括:可以有效地减少洪水灾害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减缓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大坝下游枯水期水质,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与火电相比,可减少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的污染。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如水库淹没、移民和城镇迁建,若处理不当,会加剧库区原已紧张的人土矛盾,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对库尾会有影响;库区部分水域水质污染会加重;部分文物古迹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会受到一定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也会有影响等。

  对“有利有弊”的持中之论,论证领导小组的技术总负责人潘家铮并不完全赞同。1991年,他把其个人态度通过文学作品《三峡梦》另行表达出来。

  在这部作品里,他梦见自己被押上“国际生态环境法庭”的被告席,自我辩护:“庭上,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此在‘论证报告’中述之详矣。依我看来,利之大远胜于弊。中游洪灾已得控制,千里平川免受分洪之累,此其功之一也。三峡水电站替代了18座百万千瓦之火电站,减少巨量废气毒气排放,全球为之一爽,泽被子孙万世,此其功之二也。八百里洞庭已近湮废,今日湖库相济,洞庭烟波,长留华夏,此其功之三也。”

  时至近年,如何拿捏三峡生态环境的轻重,仍是一个问题。

  2007年9月25日,在武汉召开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研讨会上,上任才半年多的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说:“对于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以损失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

  此言一出即引发大量猜测。两个月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汪啸风表示:“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按照这个结论,我在武汉会议上,充分肯定了三峡工程建设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其中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同时,我也根据这个结论分析了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我要给大家表明,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就是从项目研究开始,就十分重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而不是某些舆论所说的中国‘始料未及’”。

  “定量预测有出入”

  不管利大弊大,弊终归是要治的。

  甘宇平向本刊记者介绍,根据1993年的初步设计,整个库区仅安排了3亿元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随着大规模移民迁建展开,库区水质恶化、地质灾害多发的局面让人担忧。为此,国务院负责人2001年正式提出水环境保护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三峡建设基金中拿出40亿元专项用于水环境保护。

  为使三峡蓄得一库清水,2001年,总投资达392亿元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年-2010年)》启动实施,目前库区已关闭各类污染型工厂1500多家,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上百座,规划到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库区普遍反映,三峡水库二期蓄水以后,长江干流水质基本稳定,多数河段水质逐渐变好,但次级河流污染有所加重。库区次级河流回水区和干流较大河汊多次暴发水华,部分河段和河汊还出现大量浮萍、水葫芦等浮游植物生长繁殖。

  “与环评预测相比,建坝后三峡库区水华现象相对严重。”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阶段性评估”项目组作出如上结论。

  原论证中缺乏认识的还有库区消落带(因水位涨落形成的干湿交替区)问题,库区消落带目前仅有极少数的禾本科植物分布,现有植被正处于“森林-灌丛-草丛-草坡-裸岩”的逆向演替状态。

  该项目对生态与环境课题的评估意见是:“总的看来,生态和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基本没有超出原论证的预测范围,虽然在定量的预测上有些出入,但尚不至于产生大的不良后果。”

  近年又不断有专家提出越来越多“不利证据”。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公开说,“三峡工程对人来说是利大于弊,对鱼来说则是弊大于利。”

  他说,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域生态发生显著变化,常年在干流底层生活的圆口铜鱼、岩原鲤、长薄鳅等约四十种特有鱼类正逐渐消失。虽然国家设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向家坝、溪洛渡等水电工程的修建,不利于保护区内鱼类的繁殖和生长。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宇指出,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陆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如果不加强保护,分布在175米淹没线以下和移民区域的3000多种植物中,一部分可能面临逐渐消亡的威胁,其中包括不少中国特有珍稀植物。

  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也一度成为争议的焦点。2006年、2007年,重庆相继发生罕见的旱灾和洪涝。三峡集团总经理李永安对此解释说:“近几年库区发生了水旱灾害,应该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生的。三峡库区的影响非常有限,对气候影响不超过10公里,对温度影响不超过1度。”

  中国工程院评估认为,水库蓄水对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属慢变过程,大气候背景是影响库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库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水库蓄水无“直接关系”。

  在重庆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国庆博士提交的论文表示,目前还很难给出三峡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定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