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老办公楼孕育新希望
近年来,“大包干”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经济快速发展,财政状况不断好转,但是,该县以民为本,县几套领导班子及20多个工作部门厉行节约,始终在简陋的老楼甚至五六十年代的平房内办公,把尽可能多的资金用在民生工程上。(4日新华网)
如今,一些地方的政府办公楼越盖越奢华,甚至连个别乡镇的办公楼也堪与白宫媲美,而安徽凤阳县,无论是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还是论这些年在改革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适度地翻新办公楼,改善一下办公条件,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凤阳的官员缘何如此守得住“陈旧”,耐得住“落后”?
是他们不具备财力?从近几年来凤阳的财政收入状况来看,不说盖成阜阳“白宫”那样的超豪华办公楼,翻建或者新建政府办公楼这点财力还是有的。据报道,仅2006年来,他们用于医疗、教育、农田水利等重点民生工程方面的财政投入就达6.4亿元。可见,他们自觉践行执政为民理念,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是他们不懂得享受?凤阳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尽管这些年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毕竟还算不上富裕,还算不上经济强县,要实现后续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投入的地方显然还很多。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有限的财力用于经济建设,显然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执政思想的体现。
是他们不重视形象?个别地方盖豪华办公楼,往往拿改善城市形象、有利于招商引资做借口,凤阳县也在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硅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但他们量力而行,不比办公条件,不搞形象工程,一心一意搞改革、促发展、保民生,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凤阳的老办公楼,让人们看到了凤阳雄起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