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不平凡的2009年


 

昨天,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记者做了个统计,说温总理自金融危机以来,到外地考察的次数有36次,而且常常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温总理的2009年一共参加了大约85次会议,115次会见外宾及客人,约30次与外国领导人通电话和致贺电,8次出访国外。

出生于1942年的温家宝总理,在跨过2009年后已年届67岁,接近古稀之年,但凡中国人活到这个岁数,基本上都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时候,可是这位人民的总理却依然要像年轻人一样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操劳去处理国事、操心民生,从这些数之不尽的国事日程的某一方面,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大国总理是如何度过2009年的?

 

问计于民的一年

问计于民,温总理开了好头。

2月28日,温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和网民在线交流,解答网民提出的各个问题。指出:“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我想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是一次用心谈话……”

11月13日,温总理在中南海向新聘任的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并指出,政府参事室不仅具有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的决策咨询职责,而且具有对政府工作提出批评意见的民主监督职能,希望把政府参事室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政府咨询机构。

12月27日,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表示:“这次采访还不代表我每年答应的要同网民们进行一次在线交流,在‘两会’之前,我还要同网民们见一次面。”温总理“上网听政”鼓舞了许许多多的网民,也影响了各地方政府关注网络民声,使网络悄然间成为官民互动的桥梁。

点评:有人说,实行民主法治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听取意见的广泛会终将使决策搁置。所以不如专制一点。殊不知,政府问计于民从来是一项义务和责任,而不是施舍和作秀。让民众知道更多、参与更多,其实质不仅是履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规定,更是使决策广泛、长久、稳定实行的有力方式。

 

传递信心的一年

温总理说他下到基层其实主要办三件事情:第一是传递信心;第二是了解情况;第三就是研究制定政策。在将近36次的省市区考察中,“信心”二字被温总理不断地反复使用,“信心比货币还要重要”,在当前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让民众恢复经济建设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4月1日,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在困难的时候,要挺起胸膛,坚定信心,努力奋斗,渡过难关,使我国制造业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4月19日至21日,温总理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广东省考察工作。在考察文化产业、家电产业等企业的时候,温总理多次强调信心的重要性,指出“面对金融危机,要勇敢地肩负起责任。不仅要有信心,而且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9月10日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温总理强调,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我呼吁要坚定信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在应对危机最困难的时候,我呼吁要充满希望,希望会带来力量。

点评:古语有言,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国家面临困境,信心则是恢复的良方。温总理多次强调信心,就是让更多的人重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但信心是来源于希望,希望是来源于现实状况。从去年以来,国务院推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实施,经济逐渐复苏。让民众恢复信心,要做到决策实实在在地惠及于民,避免政策虚晃一枪。

 

保障民生的一年

民生保障是温总理考察的重点,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最着重的问题。

6月5日到7日,温总理就大学毕业生就业、夏粮生产和企业自主创新等在西安调研。温总理强调“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企业、科研单位扩大招收规模,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使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10月28日至30日,温总理来到山东济南、临沂等地,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进行调研。指出“民生问题中,群众最关心的是就业。在社会保障上,重点是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群众无后顾之忧。”

12月27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温家宝说,“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这是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需要。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从经济上来讲,可以增添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扩大内部的需求;从政治上来讲,可以使农民工享受到与城市的人平等的待遇。”

点评:自温总理上台以来,废除了农业税、制定了物权法、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以及医疗保障的改革等等,事事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其实人民要求的并不多,不外乎安居乐业,有工作糊口有片瓦遮阴而已。从中国传统的皇权社会延续至今的对官家的敬畏,很多权利是可以享受的,却认为是给政府添麻烦。人民对政府的希望,也仅仅是解决一些基本保障的问题,能够重视他们的意见就会很满足。温总理曾说: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温总理打破了官权常规,俯身为老百姓办实事,是他能够得到普遍拥戴的关键。

 

融入世界的一年

从2008年中国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后,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温家宝参与的国际峰会,向世界展示雍容和大度的大国形象。

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1月28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坚定信心 加强合作 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特别致辞,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世界金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主张以及采取的政策举措,表示中国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参加本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人数超过2500人,其中包括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200多位各国政府高官和许多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国因素受到本届年会的瞩目。

10月25日,第十二次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10+3)领导人会议在泰国华欣举行,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温总理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参与和见证了东亚合作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东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各国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这也有力地推动了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温家宝与东盟各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多项合作文件的签署,东亚峰会为构建大东亚共荣圈、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提供了契机。

11月8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温家宝发表了题为《全面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指出,中非合作论坛创立9年来,发挥着引领和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成为中非加深友谊的桥梁、加强合作的平台。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合作日益深化,中国扩大对非援助取得实效,人文交流蓬勃开展。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其他非洲国家领导人在发言中赞扬温家宝总理在本届会议上宣布的对非合作8项新举措,将推动非中合作进入新阶段。

点评:君子和而不同,国际社会不同肤色、不同利益、不同价值观,难免会存在各种矛盾,但是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寻求合作争取双赢是立足于国际社会的根本原则。中国在以胡温为核心的领导下,国际地位日益重要,掌握了国际的话语权,并影响着更多的国际决策,在世界舞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国际间的合作不应是官家上的,更多的应该是民间,消除民间对国际友人的敌对偏见,消除民族主义对国家开放的影响,使世界趋向大同,才是更应该引起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教育破题的一年

教育问题,是温总理一直以来挂心的。特别是毅然罢免了周济,抛出钱学森之问后,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也越来越见实效。

在9月4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里特别百忙中抽出一天的时间听课,在听课后的点评座谈上,温总理抛出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认为,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在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此外,温总理非常关心外来打工子弟的就学问题,8月23日,在商场里的快餐厅遇到尹锐母子,当即要求解决外来工就近读书难的问题。

温总理出身教育世家,对教育有着深刻的体会,在今年的几次教育谈话中提出的几个教育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

1、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

2、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不同类型学校的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

3、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在全社会崇文重教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企业家收益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我们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

4、在教育投入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这几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加较快,将来教育投入还要进一步增加。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怎样使教育资金更加合理使用。财政的钱要用好,惠及更多的学生和群众。

5、我们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

点评:温总理多次谈到教育改革的问题,深知中国教育积弊深重。以上所谈的包括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让教育家办教育、政府要承担教育责任、开放学校的办学权限等等,都是目前教育急需改革的问题。事实上,教育行业对政府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抱有很大期望,洲际导弹下台,表示了政府厉行改革的决心。教育改革之路还漫漫,但愿能盼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