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隐士的“洁癖”


从中国历史上的那些隐士来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异于常人的地方。而“洁癖”即属于其中之一,这其中战国时期的陈仲可说是一个典型。

陈仲也叫于陵子仲、田仲,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田低的后裔,是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贤士。其兄是齐国的大夫,封地在盖邑,据说年收入高达万钟。陈仲憎恶哥哥为了荣华富贵而出卖灵魂的行为,于是便断然与其兄决裂,要去追求自食其力的生活。

陈仲先在沂山附近隐居,楚国国王听说了此事,又了解到他学识渊博,于是便派人携带重金去请他出山到楚国为相。但陈仲像所有的那些隐士一样,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楚国国王的聘请。为了避免再被各国的领导所打扰,陈仲干脆携带妻子一直跑到了风景秀丽的长白山下的于陵(后人称他为于陵也就缘于此了),过着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生活。

陈仲的处世原则是:“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永诸侯”,在当时影响甚大,儒家大师孟子在谈到他时,由衷的称他为“齐国之巨擘”。

作为他这一原则的奉行者,有两件事情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洁癖”。

据说,有一次陈仲回家,他老妈请他吃鹅肉,并特意告诉他鹅是自家养的,于是陈仲就吃了。谁知刚吃完,他那当大夫的哥哥回来了,看到他面前啃剩下来的鹅骨头,开玩笑的说:“兄弟,你不是一向很清高吗?这是别人请我办事送给我的鹅啊!”

陈仲一听这话,立马弯下腰,硬是用手将那已经吃下去的鹅肉从胃里面给吐了出来。

还有一件事更惨。据说,陈仲曾经有一次饿得站都站不起来,院子井边的李树下面有几个因为被虫子咬坏而掉下来的李子,陈仲好不容易才爬过去,把几个烂李子吃下肚去,这才有力气重新站立起来。一个贵族混到这种地步,真是惨到家了。

然而,他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初衷不改。

不过,陈仲这种人生态度也遭到了当时的统治阶层的一些敌视。赵国的太后在有一次接见齐国的使臣时曾经问起陈仲:“贵国的那个于陵子仲还健在吗?这家伙上不尽人臣之责,下不能治理国家,外不能结交诸侯。一心要当什么隐士,躲在深山老林里面清虚无为,把百姓引向了无所作为的歧路,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杀掉呢?”

不过,在那个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这些隐士还是非常宽容的,仅仅只是说说而已,直到明朝的朱无璋才真正祭起了屠刀,从此中国历史的隐士这道“风景”也就完全消失了。